从2万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主流采用困局下的稳定币价值重估

7月3日,摩根大通一份报告引发全球市场震动:该机构将2028年稳定币市场规模预测从1万亿美元腰斩至5000亿美元,理由是“几乎没有迹象表明美元挂钩的加密货币代币已被主流采用”。这一预测与渣打银行4月提出的2万亿美元乐观目标形成巨大落差,更远低于伯恩斯坦“十年内增至4万亿美元”的预期,折射出市场对稳定币真实渗透力的深度分歧。

01 繁荣表象下的现实:加密需求主导,支付场景遇冷

尽管稳定币总市值已达2500亿美元,且98%锚定美元,其应用场景却高度集中:

- 88%的需求来自加密原生场景(交易、DeFi抵押、链上杠杆),支付领域占比仅6%(约150亿美元);

- 超过80%的交易发生在美国以外,凸显其在跨境场景的工具性价值,但日常支付渗透率低迷;

- 摩根大通直言:“稳定币取代传统货币成为日常支付手段的设想远未成为现实”。

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增长预测分歧。渣打银行曾断言,若美国《GENIUS法案》落地,稳定币发行商四年内将吸纳1.6万亿美元美债,助推市场规模爆发。但现实是,即使法案上月获参议院通过,支付端仍未出现突破性进展。

02 监管曙光与落地瓶颈:GENIUS法案的双刃剑

《GENIUS法案》被业内寄予厚望,其核心要求包括:

- 稳定币需以美元或等值高流动性资产全额支撑;

- 市值超50亿美元的发行人须接受年度审计;

- 储备资产持有天期不得超过93天(推动短天期美债配置)。

该法案有望解决稳定币长期面临的监管模糊问题,甚至获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被视为“巩固美元霸权的新工具”。但摩根大通指出,法案本身无法突破两大瓶颈:

1. 收益缺失困境:稳定币持有者无法像货币基金用户获得利息收益,削弱吸引力;

2. 法币转换摩擦:用户出入金需支付手续费且面临延迟,阻碍小额高频支付应用。

03 美元霸权的新战场?国家货币主权的暗涌

稳定币的全球扩张暗藏货币主权博弈:

- 美元强化论:渣打银行认为,若稳定币储备转向美债(预计2028年配置额从1500亿增至1.75万亿),将进一步巩固美元贸易结算主导地位;

- 主权侵蚀风险:国际清算银行(BIS)警告,稳定币可能削弱新兴市场货币主权,并加剧资本外流;

- 国家数字货币反击:中国数字人民币、欧洲数字欧元等项目加速推进,各国通过强化本土支付系统降低对美元稳定币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6月公开支持《GENIUS法案》,称其能“通过稳定币在全球扩大美元使用”,并认可2万亿美元规模预期。这种官方背书与投行谨慎预测间的反差,凸显政策愿景与市场现实的错位。

04 未来路径:温和增长vs.颠覆性突破

面对分歧,行业正沿两条路径探索破局:

• 保守派(摩根大通视角)

稳定币将维持“加密生态基础设施”定位,2028年前实现温和翻倍(2500亿→5000亿)。增长主要来自:

- DeFi协议抵押品需求扩容;

- 新兴市场跨境汇款替代方案;

- 机构投资者加密交易结算工具。

• 革新派(渣打/政府视角)

依托《GENIUS法案》构建监管确定性,推动“银行-稳定币”融合:

- 金融科技公司整合稳定币支付(如PayPal USD);

- 企业采用稳定币进行B2B跨境结算(节省30-50%手续费);

- 效仿Circle模式,将88%储备投入超短天期美债以规避利率风险。

“当88%的需求仍困在加密生态内,稳定币不过是数字经济的‘闭环燃料’。”一位区块链分析师如此评价。

从摩根大通与渣打银行的预测鸿沟中,可窥见稳定币的本质矛盾:技术层面,它能够实现“秒级跨境结算”;现实层面,却尚未突破“买咖啡、付房租”的日常场景。正如国际清算银行的警示——当各国加速布局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若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支付痛点,万亿蓝图终将是悬浮在监管与技术双重瓶颈上的幻影。

综合财联社、金融界等

数据来源:摩根大通研究报告、渣打银行分析、国际清算银行公告

说明:稳定币指与法定货币(主要为美元)挂钩的加密货币,通过储备资产(如美债、黄金)维持价格稳定,代表品种包括USDT、USDC等。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