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在春节回老家时,掏出手机给爸妈发一个 200 块微信红包?他们秒点收款,笑呵呵,连流量都不用。现在把红包里的“人民币”换成“美元、人民币、港币甚至黄金”,再把微信后台换成一条看不见却全球通行的区块链——这串数字,就是今天火遍世界的“稳定币”。

它像红包一样简单,点开就能转账;却也像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有人用它 5 分钟收到海外货款,有人却在一夜间亏掉全部积蓄。到底什么是稳定币?它凭什么“稳定”?又藏着哪些你我都可能踩到的坑?这篇文章带你从零看懂,从浅用到深防。

01

先忘掉“币”,把它想成“手机里的零钱”

想象你微信钱包里有 300 块零钱,随时能扫码买奶茶。现在把人民币换成“锚定资产”,再把微信换成区块链,这 300 块“数字零钱”就是稳定币。它可以是 1 美元、1 人民币、1 欧元,甚至 1 克黄金,总之 1 个就兑 1 个,价格不蹦迪,所以叫“稳定”——价格稳,心里才稳。

02

它为什么会出现?故事得从“币圈春运”讲起

2017 年,比特币一个月翻三倍,又一周腰斩。交易所里哀嚎一片:手里捏着比特币怕跌,提现金又太慢,银行卡还常常被封。于是有人灵机一动:“干脆把大家最认的货币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让大家随时能‘下车’。” 同年,USDT(俗称“泰达币”)诞生,口号简单粗暴:我银行里存 1 美元,网上就发 1 个 USDT,随时能换回来。

短短几年,USDT 从 1000 万枚发到 1100 亿枚,相当于把一个小国家的美元储备都搬上了网。后来陆续出现了锚定人民币、欧元、黄金甚至一篮子资产的稳定币,玩法一样,只是“锚”不同。

03

它到底能干啥?四个中国人都用得着的场景

海外代购的“秒付美元”

小张在义乌做跨境电商,过去收美元得等三天 SWIFT 到账,现在买家直接打 USDC,五分钟入账,手续费不到一杯奶茶钱。

区块链理财的“余额宝”

深圳程序员阿杰把年终奖换成 DAI(一种链上稳定币),放在 DeFi 协议里,年化 5%~8%,比银行美元定存高两倍,还能随取随用。

留学生的“省钱利器”

北京妈妈给在温哥华的女儿汇生活费,过去走银行 2000 美元扣 25 美元手续费,现在用稳定币走 Tron 链,手续费 1 美元,汇率还比银行好。

数字游民的“避险钱包”

成都摄影师小李常年在土耳其拍照,当地里拉一年贬值 60%,他把收入换成锚定美元的 USDT 存冷钱包,比随身带现金安全一万倍;如果担心美元波动,也可以换成锚定黄金的稳定币做对冲。

04

它安全吗?先分清“谁替你保管钱”

公司替你保管——USDT、USDC、甚至锚定港币的 HKDR

就像把钱存在支付宝,公司说“我银行里真的有对应资产”,但万一公司倒闭或者账户被冻结,钱就危险了。2021 年河南某支付公司被查封,用户 29 亿元提现困难,就是这个道理。

区块链替你保管——DAI、sUSD

相当于把金条锁在透明保险柜里,任何人都能看见里面有多少 ETH、BTC 或人民币国债做抵押。缺点是万一抵押品暴跌,保险柜会自动卖你的金条还债,专业名词叫“清算”。

算法自动调节——曾经的 UST

这是最难的一种:没有美元、没有人民币、没有金条,靠代码“印股票托住货币”。去年 Terra 链的 UST 崩盘,400 亿美元一周归零,相当于股市里的“连续跌停板”,普通人千万别碰。

05

中国视角:我们自己的“数字人民币”和民间稳定币

数字人民币(e-CNY)

由央行直接发行,1 元 e-CNY 就是 1 元人民币,和稳定币思路类似,但它是法定货币,离线也能付,坐北京地铁刷手机没信号也能用。缺点是暂时只能在境内或指定场景流通,不能像 USDT 那样全球转账。

香港的合规尝试

2023 年,香港发牌制度落地,允许持牌机构发行港元稳定币“HKDR”。腾讯参投的项目正在测试,未来或许能直接在微信里发港币红包,秒到深圳朋友的冷钱包。

内地民间灰度地带

由于政策限制,内地没有官方美元或外币稳定币,但 USDT、USDC 场外交易依然活跃。上海一位 OTC 商家透露:“每天流水 500 万 USDT,客户七成是跨境电商。” 提醒大家:场外交易务必选择有实名认证的商家,先收钱再放币,谨防“跑单”。

06

稳定币探讨,深度六问

问题1:稳定币真的“稳”吗?

其实它更像一只拴在绳子上的气球——绳子就是抵押品,手就是市场信心。硅谷银行关门那天,Circle 有 33 亿美元被锁在里头,等于绳子突然被割了一刀,气球一下子飘到 0.88 美元;UST 更惨,它用“印股票撑美元”的办法,结果股票 LUNA 被恐慌砸成废纸,相当于气球自己爆炸。两次事件告诉我们:只要绳子松了或手松了,气球就会飞走,未来看到 0.99~0.98 的波动,不必惊讶,那是绳子在风中晃。

问题2:为什么稳定币发太多会“顶到天”?

因为每多发 1 美元币,背后就要真拿 1 美元去买美国国债。现在全球稳定币已经买了 1300 亿美元的短债,而市场上 3 个月内的短债一共才 5.4 万亿,等于 2.4% 的“菜”被同一桌客人夹走了。如果再翻 5 倍,就要吃掉 10%,短债利率会立刻被买高,就像超市鸡蛋被抢空,价格自然上涨。人民币也一样,临港想发 1000 亿,央行得先准备 1000 亿国债或存款,否则“菜篮子”就见底。

问题3:稳定币赚钱像银行,却没银行的安全垫?

它收你的钱零利息,转身买 4% 的国债吃利差,一年赚几十亿;但银行有央行当“最后奶妈”,稳定币没有。一旦国债价格暴跌 5%,Circle 得在 24 小时内凑 150 亿美元现金,相当于让一家基金一天内卖掉 150 亿房子,链上根本没这么多现金。美国和香港的新规干脆要求“全部放现金或隔夜回购”,利润一下子被砍半,影子银行的魔法也就失灵了。

问题4:人民币稳定币 vs 数字人民币——是左右手,还是对手?

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稳定币不是左手右手,而是高铁和网约车。高铁(e-CNY)是央行开的,票源充足、准点发车,但跨境得换轨;网约车(人民币稳定币)是持牌公司开的,点对点、随叫随到,却得自备汽油。临港试点让企业用网约车 5 分钟把货款付到迪拜,省掉两天 SWIFT;可一旦汽油(人民币额度)不够,网约车就趴窝。只有等高铁也修到海外站台,两者才不会抢道。

问题5:稳定币是全球货币主权的新战场?

美元稳定币已经把“美元霸权”升级成“美元 App”。全球链上支付 90% 用它,比传统贸易结算里的 50% 高出一截,相当于把美元装进手机,一键空投到任何角落。阿根廷、尼日利亚的老百姓干脆把工资换成 USDT,比本国货币还信得过。对中国来说,如果 1 万亿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海外流通,等于把一叠钞票放到别人口袋,央行既难统计也难收回。香港的办法是给港元稳定币戴“紧箍咒”:储备必须放在香港银行,只能用于支付,不能拿去炒楼炒股,先把主权围栏扎紧。

问题6:下一轮“雷曼时刻”会不会来自链上?

链上“雷曼时刻”可能从一只债券代币开始。RWA 正把 10 万亿债券、房产变成链上乐高,稳定币是拼插的底板;一旦某只债券违约,底板瞬间缺了一块,套利机器人会像扫地机器人一样几秒内把价差吸干,引发踩踏。BIS 的比喻很直白:稳定币是穿着西装的货币基金,却没有央行的灭火器、没有存款保险的降落伞,也没有银行的信贷降落伞。如果火从一只债券烧到整个底板,谁来灭火?现在还没人签字。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图片来源:Pexel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本号发布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