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上搜索“间谍招聘”,看到的是翻拍的恶搞内容。河南一所高校的学生制作了一部情景剧,里面中情局的人员穿着旺仔样式的服装,在城中村里发传单,最后被一个卖煎饼的大妈用手机里的防诈骗应用识别出身份。

去年,一名军工集团的前高管被查处。他在国外期间,被对方人员说服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意为间谍机构服务。这类事件,往往是因为当事人受到了某些承诺的诱惑,最后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中情局的招聘视频里有一句话——“加入我们,你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受法律保护”。这句话和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放在一起看,显得有些特别。当有人因为间谍行为被捕,戴上手铐的时候,所谓的隐私保护承诺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人会再提起它。

今年6月,美国中情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用中文配音的招聘视频;有网友发现,发布这个视频的账号IP地址,位置在台湾省。这一发现引起了网络评论区的讨论和关注,很多人对此发表了看法。

伯恩斯宣称在华情报网重建取得进展后,国家安全部门查获了其十几个线人。

说到反间谍,现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很大。就今年上半年来说,各地地铁和公交车上循环播放的反间防谍宣传片就换了好几个版本。这种宣传让普通人也对相关情况有了更多了解,提高了警惕性。

上个月发生了一件事,浙江一所高校的副教授因为向境外提供机密信息,在现场被抓获。许多类似案件中的当事人,都是被境外组织用一些空头许诺给欺骗了,一步步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最终的结局是相似的。

不只是国内网友在讨论,一些外国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件事。《金融时报》把这种线上招聘称为“情报界的滴滴打车”;路透社则提到了一个旧闻,说五年前中情局在伊朗尝试过类似的招聘方式,结果并不成功,反而暴露了自己。

以前的间谍招募方式和现在不一样。二十年前,他们可能在留学生群体里组织读书会来物色人选。现在,这些活动转移到了线上,变成了所谓的“线上学术交流”,连报酬支付都开始使用加密货币了,手段在变化。

这KPI送得挺直接

军工专家张某某的案子,细节很有意思。中情局给他开出的时薪,据说比硅谷程序员的还高。但他第一次准备递交情报的时候,就落入了国安部门设置的圈套。整个过程被全程监控。

负责办案的国安干警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看着他们从搭讪到收网全程,跟看真人秀似的。”这句话描述了他们对整个案件的掌控情况,从开始到结束,一切都在视野之内。

上半年,各地地铁公交上轮番播放的反间防谍宣传片更新了三版。

中情局招聘视频的评论区有一条评论受到了很多赞同:“以前招间谍还要经过政治审查,现在是扫个二维码就可以了吗?”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人对这种公开招聘方式的不解和疑问,觉得它不够严肃。

现在普通民众的防范意识也变了。有的地方,连在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看到有不认识的无人机在头顶上飞,都会下意识地拿出手机,准备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这种变化说明了反间谍宣传的效果。

共青团的官方社交账号也参与了进来,他们把中情局的招聘广告和另一个网络上很火的“二仙桥大爷”的采访视频剪辑在了一起,做成了一个新的视频。这个视频发布后,传播得很快。。。

共青团官微制作的鬼畜视频,播放量很快就超过了百万。

线上招聘这件事,还有一个细节是注册链接的服务器。这个服务器被发现设置在了台湾地区。这样一个安排,让整个招聘行为显得更加奇怪和不合常理。本想方便行事,结果却暴露了更多问题,得不偿失。

这种公开的线上招聘行为,使得一些潜在的风险被放大了。在一些人看来,这不像是严肃的情报工作,反而更像是一种姿态,甚至被认为是给对手部门提供工作业绩的机会。这样的操作,效果和目的都让人感到疑惑。

服务器搁哪儿不好?

将招聘链接的服务器放在台湾,这种操作本身就带来了额外的关注和解读。对于一个情报机构来说,其行为通常追求隐蔽和不引人注意。但这一举动恰恰相反,它把一个敏感的地理位置和一个敏感的行动联系在了一起,引发了超出招聘本身的讨论。

军工专家张某某从境外情报机构获取的时薪,比硅谷程序员的薪资水平还要高。

回顾整个事件,从发布中文招聘视频,到IP属地被发现,再到网络上的各种模仿和二次创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链条。最终,原本意图严肃的招募,变成了一个被广泛讨论和调侃的公共话题。

国家安全系统采取的反制措施,说明了他们对这类线上渗透活动的警觉。从抓获高校教授,到策反军工高管的案件被披露,再到对张某某案的“钓鱼执法”,都显示出一种主动应对的态势。这些行动本身,也是一种对外的信号。

人们对于安全的认知,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被重塑。当反诈APP可以用来扫描可疑人员,当无人机可能成为举报对象的时候,说明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经从宏大叙事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里,这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变化。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