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评论丨香港稳定币监管:构建安全、灵活、开放的数字金融生态
庞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随着香港特区《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日临近,近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发文提示风险,警示稳定币概念过度炒作可能带来的泡沫化风险。文章称,监管当局有必要加强对稳定币讨论热潮的降温力度。相关表态体现了香港致力于稳步发展稳定币的思路。
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于2025年5月21日通过,该条例致力于稳健、务实、灵活地缔造风险为本的、符合国际要求的监管环境,完善对虚拟资产活动的监管框架,有望在保持金融稳定、保障用户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与数码资产生态圈的健康、负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稳定币条例》秉持“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为法币稳定币发行人设立的发牌制度将在8月1日生效。如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在香港或以外发行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法币稳定币,以及向香港公众积极推广稳定币产品,均须申领牌照。此外,相关人士须符合妥善分隔客户资产、维持健全的稳定机制、在合理条件下按面额处理稳定币持有人的赎回要求等储备资产管理及赎回方面的一系列规定,也需要符合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风险管理、披露规定及审计和适当人选等各种相关要求。
作为与法定货币等参考货币挂钩、充当加密资产交易媒介的特殊的加密货币,稳定币得益于区块链技术在账户、账本和结算机制上的创新,同时具备了加密货币的开放性、透明性、去中心化、点对点、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优势和法定货币的价值稳定优势。笔者认为,中国香港建立的法币稳定币发牌制度设下六个月过渡期,允许持牌发行机构根据自身需求、依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不同法定货币作为稳定币的锚定资产,顺应了数字资产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监管体系兼顾了安全性、灵活性、开放性与透明性,增强了香港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此外,《稳定币条例》要求在顾及持牌人发行指明稳定币的目的、业务模式及运作安排下,该发行必须是周全而稳妥的,持牌人必须有专用及足够的资源以进行其持牌稳定币活动。也就是说,持牌人的稳定币业务模式必须稳健可行、商业逻辑明确、应用场景得宜、有发展前景、可持续,有望紧密结合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和服务。
稳定币在传统金融体系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之间发挥着关键纽带作用,不仅能够显著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运作效率,还将在全球范围内加速Web3.0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及创新项目向中国香港聚集,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亚洲Web3.0产业核心枢纽的战略地位,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同时也可以为全球数字金融的规范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例、树立新标杆。
正因如此,香港特区政府在6月份发表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中重申,致力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中的全球创新中心,重点强调支持稳定币和代币化。
以当前价格计算,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总市值达到3.35万亿美元,而全球稳定币存量规模约为2500亿美元、全球稳定币交易量在2024年超过20万亿美元。目前美元稳定币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占比超过95%,这一比例远高于目前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支付领域的占比,显示出锚定欧元、英镑、加元、澳元、港元的稳定币规模仍较小。
货币国际化是长期的过程,是经济体综合实力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果,也是政策支持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结果。在笔者看来,香港可借助自身成熟的金融市场优势和在虚拟资产方面的制度创新,为其他法定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提供试验平台,推动各法定货币在国际支付、结算及投融资等场景中的应用,推动和加速各法定货币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