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借身份证就能赚钱?对反洗钱说不!
听说过“出借身份证”赚钱吗?
如果你看到过或者听说过“出借身份证”、“银行卡”,“轻松动动手指就能月入过万”的消息,就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诱惑背后,可能暗藏着陷阱呢。
2021年6月,某地公安局民警发现,某高校同住一个寝室的胡某等4名大学生为贪图小利,出借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帮助网络诈骗团伙操作资金转账,期间每笔账对方按“千分之五”计算提成。其中胡某一人银行卡账户流水高达300多万元,其他3名同学流水也在30万元以上。
在几位同学看来,他们只是在“兼职赚钱”,给父母减轻负担。也没干什么“坏事”,只是出借了身份证、银行卡,就能赚钱,多轻松简单啊。最后,4人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均被公安机关予以刑事拘留。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的身份证、银行卡,被用来进行洗钱犯罪,他们进行的资金转账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分子洗钱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
出借身份证或泄露身份信息可能导致严重的洗钱风险
什么是“洗钱”呢?
“洗钱”是指将非法获得的资金通过一系列交易和操作,掩盖其非法来源,使其看似合法。
洗钱行为可能涉及到各种犯罪活动,如诈骗、贩毒、贪污,甚至恐怖主义等,对社会和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是被法律严令禁止和打击的。
在监管部门的“火眼金睛”之下,不法分子想要“洗白”赃款是难上加难。所以,不法分子通常是利用从非法渠道获取的个人银行卡或者网银进行多次转账,实现迅速转移“黑钱”。
为能确保资金的顺利转出,洗白赃款,犯罪分子还会结合各种电子诈骗手段,欺骗、引诱普通人向其出借、出租身份证、银行账户。
比如说,利用小利小惠,打着兼职名义的幌子,“雇佣”一些普通人帮自己洗钱,以图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开展违法犯罪活动。
万一事情败露,还想着将罪名“甩锅”到普通人身上,说不定自己可以“溜之大吉”。
可怜那些上当的普通老百姓,就像案例中那几个涉案学生,甚至对于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被用于犯罪的事实都毫不知情,他们本身也并没有进行“洗钱犯罪”的主观意愿,但是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了犯罪分子的帮凶。
要知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洗钱罪】的规定,为洗钱犯罪活动“提供资金账户”、“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以及“通过转账或者其他支付结算方式转移资金”等行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涉及到“洗钱罪”,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如何防范洗钱风险和保护个人信息
为了防范洗钱风险和保护个人隐私,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具体来说,最好能够遵守以下原则:
一、绝不随意出借身份证:身份证是个人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随意出借给他人,除非在必要的情况下,并且要确保对方具备合法资质和正当需求。
要知道,在信息时代,身份证可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全部身份信息。出借自己的身份证,可能会被贪官、毒贩、恐怖分子或罪犯以我们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比如说:被用来协助他人完成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成为他人金融诈骗活动的替罪羊等。
二、不能随意出租出借自己的金融账户:
金融账户不仅是我们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也是国家进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和经济犯罪案件调查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出租出借账户既是对我们的权利的保护,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不能随意用自己的账户替他人提现:提取现金是犯罪分子最常采用的切断资金链条的犯罪手法之一。
但是在监管部门的“严防死守”之下,犯罪分子直接去提现很容易被发现。于是他们会试图利诱朋友、或普通人,使用他们个人的账户为自己提取现金,从而逃避监管部门的监测,为自己的洗钱犯罪提供便利。
到时候真正的犯罪分子携款潜逃了,被利用的普通人却成为了“挡箭牌”。
四、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请注意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和其他敏感信息,避免将其存储在易受盗窃或未经授权访问的地方。在使用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平台、手机应用程序的时候,都要再三小心,如果我们在这些平台上泄露了过多的个人信息,犯罪分子也是有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去实施犯罪的。
五、谨慎对待陌生人的请求:对于陌生人或不明身份的人的请求,特别是要求出借身份证或提供个人信息的请求,务必保持警惕,要求对方提供充分的合法证明和解释。
总之,培养反洗钱意识、保护身份信息安全、维护个人权益、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并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管理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