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的“稳定”真相:神话还是现实?
稳定币的兴起与现状
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稳定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正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简单来说,稳定币是一种锚定真实资产的数字货币,旨在解决比特币等传统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过大的问题。它既保留了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高效跨境支付等优势,又通过储备资产或算法机制降低波动性,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 “桥梁”。
2014 年 11 月,Tether 公司推出全球首个稳定币 USDT(Tether USD),其通过锚定美元的资产抵押模式,为加密货币市场提供了首个具备价格稳定性的交易媒介,标志着稳定币行业的开端。此后,稳定币市场经历了初步增长期、风险冲击与调整期,目前正处于复苏与扩张期。截至 2024 年 11 月 24 日,全球稳定币总市值接近 2000 亿美元,其中 USDT 市值突破 1300 亿美元,USDC 市值达 390 亿美元,两者合计占据市场份额超 90%。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加密货币交易中,它为价格波动较大的资产交易提供了稳定避风港;在跨境支付领域,由于其基于链上的点对点交易,成本低、效率高,转账时间由传统的 3 - 5 天压缩到几分钟甚至以秒计,手续费也非常低,吸引了众多大型电商、银行及信用卡公司的关注与布局;在一些高通胀的国家,不少中小企业或个人还会购买稳定币来对冲通胀。
稳定币真的稳定吗?
稳定币的 “稳定” 机制
稳定币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 “稳定” 机制。目前,市场上的稳定币主要通过资产抵押和算法调节两种方式来维持价格稳定。
资产抵押型稳定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又可细分为法币抵押和加密资产抵押。像 USDT、USDC 这类法币抵押型稳定币,每发行 1 个单位的稳定币,发行方就会在银行账户中存入 1 美元的储备金,以此确保稳定币与美元的 1:1 挂钩 。Circle 发行的 USDC,其储备资产就包括现金、短期美国国债等,通过定期审计来证明储备的真实性和充足性。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则是使用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作为抵押物,但由于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较大,通常要求超额抵押。例如,MakerDAO 发行的 DAI,用户需要抵押价值 150% 甚至更高的以太坊,才能生成相应数量的 DAI,当抵押资产价值下降到一定阈值时,系统会自动清算抵押物以维持 DAI 的稳定。
算法型稳定币则不依赖于实际资产抵押,而是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智能合约来调节稳定币的供应量,从而维持价格稳定。当市场对稳定币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时,算法会自动增发稳定币,增加市场供给,使价格回落;当需求减少导致价格下跌时,算法会回收并销毁部分稳定币,减少供给,促使价格回升。这一过程类似于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维持货币价值稳定,但算法型稳定币完全基于代码和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无需人工干预。
稳定币不稳定事件剖析
尽管稳定币设计了各种机制来维持价格稳定,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出现了不少稳定币脱锚的情况,给投资者和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2022 年 5 月,算法稳定币 TerraUSD(UST)的暴跌事件震惊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UST 是基于 Terra 区块链发行的算法稳定币,试图通过与姊妹代币 LUNA 之间的套利机制来维持与美元 1:1 的挂钩。当 UST 价格高于 1 美元时,用户可以通过销毁 LUNA 铸造更多 UST,反之则销毁 UST 铸造 LUNA。为了吸引用户,UST 还与 Anchor Protocol 合作,为用户提供高达 19.5% 的年化收益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参与。
然而,当市场行情出现波动,投资者对 UST 的信心开始动摇,大量抛售 UST 导致其价格迅速跌破 1 美元。为了维持挂钩,项目方不得不大量抛售比特币储备来回购 UST,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引发了 LUNA 和 UST 的 “死亡螺旋”。LUNA 的价格从最高点的 119.55 美元暴跌至几乎归零,UST 也一度跌至 0.051 美元,几近崩溃。此次事件不仅让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还引发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连锁反应,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价格大幅下跌,市场市值大幅缩水。
2023 年 3 月,硅谷银行的倒闭事件也对稳定币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 USDC。USDC 是由 Circle 发行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其储备金存放在多家银行,其中就包括硅谷银行。当硅谷银行倒闭的消息传出后,市场对 USDC 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投资者纷纷抛售 USDC,导致其价格出现脱锚,一度跌至 0.877 美元。尽管 Circle 随后表示,其储备金足以覆盖所有流通中的 USDC,并得到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此次事件还是引发了市场对稳定币储备安全性的广泛担忧。
这些稳定币不稳定事件的发生,揭示了稳定币面临的诸多风险。对于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如果发行方的储备资产出现问题,如银行倒闭、资产被挪用等,就可能导致稳定币脱锚。而算法型稳定币则面临着市场信心和算法缺陷的风险,一旦市场对其失去信心,或者算法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无法有效调节供应量,就容易引发价格暴跌。
稳定币的风险与挑战
储备金透明度问题
储备金的透明度是稳定币面临的一大关键风险。以 USDT 为例,尽管 Tether 公司宣称每发行 1 枚 USDT 都有 1 美元的储备金作为支撑,但长期以来,外界对其储备金的真实性和充足性一直存在质疑。早在 2019 年,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就曾调查发现,Tether 公司的储备金并非全部由现金组成,还包含了大量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应收账款和其他资产,这与它所宣称的 1:1 美元储备存在出入 。此后,USDT 又多次陷入储备金不足的传闻,市场上不断有声音质疑其可能挪用用户资金投资高风险资产,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虽然 Tether 公司会定期发布储备金审计报告,但这些报告的可信度和透明度饱受争议。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报告内容的详尽程度都难以让投资者完全放心。普通投资者很难核实这些储备的真实情况,一旦发行方资金链断裂或出现财务造假,稳定币就可能瞬间失去价值支撑,沦为 “空气币”,投资者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监管不确定性
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监管不确定性的挑战。由于其创新性和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稳定币的监管政策存在较大差异。美国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备受关注。2025 年 6 月通过的《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法案),为稳定币发行建立了全面的监管框架,对发行主体、储备资产、透明度等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如仅允许 “获批支付稳定币发行商” 发行稳定币,禁止科技巨头直接发行,要求发行商必须持有 1:1 的高流动性资产,并每月发布经审计的储备报告等 。
而在欧洲,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对稳定币也有明确规定,限制非欧元稳定币的日常支付功能,并对大规模稳定币实施发行禁令,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金融稳定 。在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于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实施,成为全球首个对法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的司法管辖区,要求发行人必须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许可,并满足严格的储备资产管理和赎回机制要求,现金储备占比需≥80% 。
这种监管政策的不一致,使得稳定币发行商在全球运营时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满足不同地区的监管要求。同时,监管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一旦监管政策发生变化,稳定币的运营模式和市场价值都可能受到重大影响。
系统性风险
稳定币的广泛应用还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潜在威胁。目前,全球超过 95% 的稳定币锚定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可能削弱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在一些经济不稳定、高通胀的国家,民众可能会大量持有美元稳定币,替代本国货币进行交易和储蓄,导致本国货币的流通量减少,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 。
此外,稳定币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如果稳定币出现大规模的挤兑或脱锚事件,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传导至传统金融体系,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例如,当稳定币发行商面临赎回压力时,可能会被迫抛售其储备资产,如美国国债等,从而影响债券市场的稳定,进而波及整个金融市场。国际清算银行(BIS)也曾在报告中指出,稳定币作为可靠货币形式存在不足,若缺乏监管,会对金融稳定和货币主权构成风险。
稳定币的未来展望
监管趋势
随着稳定币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管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监管机构对稳定币的态度逐渐从观望转向积极监管,旨在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金融稳定。美国通过的《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法案)为稳定币发行建立了全面的监管框架,明确了发行主体的资质要求、储备资产的管理规范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等 。这一法案的通过,为美国稳定币市场的合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监管参考。
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对稳定币的监管也较为严格,限制非欧元稳定币的日常支付功能,并对大规模稳定币实施发行禁令 。在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建立发牌制度,对稳定币发行人的资本、储备资产、赎回机制等进行严格监管,确保稳定币市场的稳健运行 。
未来,稳定币监管将呈现出更加严格和规范的趋势。监管机构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对稳定币发行方的审核,要求其具备更强的资本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对储备资产的监管也将更加严格,确保储备资产的真实性、充足性和流动性,以降低稳定币脱锚的风险。监管机构还可能会加强对稳定币交易平台的监管,防范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非法活动。
技术创新方向
为了提高稳定性和拓展应用场景,稳定币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在不断探索。RWA(真实世界资产)抵押是当前稳定币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将美债、房地产等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作为抵押品,稳定币的价值基础将更加稳固。以美债抵押为例,发行方可以将持有的美国国债进行代币化处理,作为稳定币的抵押资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稳定币的稳定性,还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 。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尝试将房地产资产代币化,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房产所有权的分割和交易,为稳定币提供了新的抵押资产来源。
多币种锚定也是稳定币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传统的稳定币大多锚定单一货币,如美元,而多币种锚定的稳定币可以同时与多种法定货币挂钩,如离岸人民币、欧元等,从而降低对单一货币的依赖,挑战美元在稳定币市场的主导地位 。香港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尝试,允许稳定币挂钩多种法币,这将有助于推动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促进不同货币之间的跨境交易和流通。
此外,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稳定币在隐私保护、可扩展性和交易效率等方面也将取得突破。例如,通过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可以在不泄露交易信息的前提下,确保稳定币交易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通过采用分片技术、侧链技术等,可以提高稳定币的可扩展性和交易处理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结语:理性看待稳定币
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领域的重要创新,在提供高效跨境支付、拓展金融服务边界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其快速发展也反映了市场对创新支付工具和金融体系变革的强烈需求。然而,从 UST 的暴跌到 USDC 的脱锚事件,都警示着我们,稳定币并非绝对稳定,其背后隐藏的储备金透明度问题、监管不确定性以及系统性风险,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投资者的资产安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面对稳定币这一新兴投资品种时,务必保持理性和谨慎。要充分认识到稳定币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风险,不盲目跟风投资。在投资前,应仔细研究稳定币发行方的信誉、储备资产的构成和透明度,以及相关的监管政策。同时,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合理配置资产,避免过度集中投资于稳定币,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监管和技术创新将是稳定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关键支柱。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作,协调监管政策,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填补监管空白,防范监管套利。通过严格的监管措施,规范稳定币的发行、交易和运营,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稳定币发行商和技术开发者也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优化稳定币的机制设计,提高其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引入先进的加密技术、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架构,解决稳定币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升用户体验,拓展应用场景。
稳定币的出现为金融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它,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积极应对其风险,通过加强监管和技术创新,引导稳定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推动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