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风暴来袭——中美货币博弈的新战场

近期,围绕“稳定币”的讨论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美国国会持续推动相关政策,甚至前总统特朗普团队都将稳定币视为延续美债生命线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香港也在加速相关立法。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显然隐藏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绝非表面上的追随潮流。

要理解稳定币为何能引发全球争夺,需要先弄明白“货币”的核心价值。归根结底,货币是由国家信用赋予权威,是公认的交易媒介。然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由于价格大幅波动,难以胜任国际间日常结算的角色,这正是稳定币登上舞台的原因之一。

稳定币之所以受追捧,在于它往往与美元或美债1:1挂钩,为金融交易提供坚实的信用背书,并有潜力搭建出全新的国际支付生态。目前,美元依然掌控着全球超过一半的清算份额,欧元居次,而人民币占比不到4%。美国既然已经在全球支付领域居于垄断地位,为何还要推进稳定币发展,甚至不惜挑战自家SWIFT体系?

这背后其实是形势所迫。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货币发行量,但实体商品却远不及制造业大国中国。中国货物丰富,却苦于支付体系推广乏力。如果稳定币市场被中国率先主导,那么美元霸权可能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历史上,美国曾通过贸易战、金融制裁等手段,将本国打造的支付网络变成遏制异己的工具。近年来,对俄罗斯等国的排斥更使各国对美元体系信任下降。此时,稳定币成为世界其他经济体寻求新支付出口的契机。

如今,美欧港等地区都在竞速布局稳定币,理由很直接:只有占据稳定币赛道的重要一席,才有机会影响未来国际结算规则。中国则选择以香港为试验场,推动相关监管条例,并计划让该地成为全球合规稳定币的首发地。一旦中国企业手握稳定币牌照,结合强大的供应链和电商平台,就有望高效链接国内产能与全球需求。

当前全球通胀压力普遍严重,唯有中国因商品过剩出现轻微通缩。假如借助高效的稳定币支付体系,中国产品能够便捷出口至全球,无论对企业盈利还是国家战略,都意义重大。

传统国际金融系统下,人民币使用比重有限。但围绕稳定币的新交易场景,为中国提升国际支付话语权带来了历史性窗口。展望未来,决定权或许正在悄然从掌握资金流的欧美转向真正拥有货物的中国。

二战结束后,世界财富长期偏向西方。如今,一场以数字金融为基础的支付体系革命正蓄势待发。最终谁能主导这一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整合强大制造能力与创新支付平台。

中美围绕货币体系的较量已进入新阶段。美国推动稳定币表面是化解财政压力,本质则在维护旧有秩序;而中国借助稳定币,志在重塑全球货币体系。属于中国的新金融时代,或许真的正在到来。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