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涉案加密资产处置新进展+全流程解析!



近期,飒姐团队在处理涉案加密资产处置相关案件时了解到,部分地区公安机关、法院、财政部门等对处置方式、处置流程等,提出了新的合规要求。同时,各类江湖传言也满天飞,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今天,飒姐团队就根据了解到的最新靠谱消息,并结合近期的一些实战经验,给大家简要讲解一下加密资产司法处置的大致流程,并对一些江湖传言做出回应。
01
最新涉案资产合规处置全流程简述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转发了《人民法院报》的一篇有关涉案加密货币处置的文章《刑事涉案虚拟货币处置:挑战、创新与司法担当》,文中明确提及:“可以探索在人民银行、外汇管理等部门备案、监管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在境外虚拟货币合法的司法管辖区,如香港,通过合规持牌交易平台,将虚拟货币按照市场价格兑换为法定货币,在境外变现……”。
该文章被普遍认为对我国监管机构对涉案加密资产处置释放出了积极信号,并初步给出了合规路径。
因此,与此前处置案件相比,各地公安机关、财政部门和司法机关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目前,大致全流程如下:
(一)可处置性审查
判断涉案加密资产是否可处置,是开启流程的关键。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对该流程作出规定,因此,我们结合实践经验来看,一般存在如下几种做法:
(1)委托第三方机构审查。由第三方机构对拟处置的涉案加密资产出具报告和处置意见书并备案。例如,委托律师事务所评估处置标的、处置方案并出具法律意见书;委托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加密资产的价格出具鉴定报告等。
(2)处置机构自行评估并作出决定。一般会将相关会议纪要等决策过程性文件留存备案。
(二) 提交合规交易所挂牌交易
处置机构是否需要特定“资质”?这一直是涉案加密资产处置实践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之前的一些处置案例其实并没有要求处置方的特定资质,但飒姐团队要强调的是,出现此类问题并不能归咎于处置机关,毕竟,我国已通过9.24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擅自公开发行证券、非法经营期货业务、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对于开展相关非法金融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在我国提供加密资产交易服务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自然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涉案加密资产处置“资质”。
那么,当前实践中如何解决处置机构的“资质”问题?
不久前,北京市公安机关某官方公众号宣布与北京某交易所达成涉案加密资产处置合作协议,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持牌交易所(一般是产权交易所)来挂牌处置。
(三) 第三方处置机构交易所接受处置资产
根据飒姐团队的经验,绝大部分的交易所并不会自行对接境外加密资产处置机构,而是依然需要与国内的第三方处置机构签订处置协议,再将拟处置的资产从产权交易所转交至第三方机构处进行处置。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并无法律、行政法规或司法解释对第三方处置机构的资质提出明确要求。实践中,第三方处置机构与交易所签订委托协议,即可处置加密资产。
(四)资金出境至境外加密资产交易所并开始处置
目前,绝大部分委托处置机关能接受的处置方案还是走香港持牌交易所,相关交易所名单可通过香港证监会的官方网站查询。
部分香港加密资产交易所可能会要求第三方公司出具法律意见书,以证明加密资产的来源与可处置性,此前的相关评估文件即可作为相关材料提交评估律师,供其出具法律意见书。
(五)资金回流入账
目前,一般是由第三方公司或产权交易所,对接能够接收司法处置资金的银行来接收回流资金。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