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新王?彼得·蒂尔押注的Bullish冲刺IPO,揭开资本的权力游戏
引子:硅谷教父的又一次豪赌

Bullish即将IPO
2025年6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钟声还没敲响,币圈却已炸开了锅。一家名叫Bullish的加密货币交易所,背靠硅谷教父彼得·蒂尔(Peter Thiel),悄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申请,股票代码“BLSH”,计划登陆纽交所。消息一出,X上炸了锅,有人惊呼“蒂尔又要搞大动作”,有人冷笑“币圈IPO?不过是又一场资本的狂欢”。
彼得·蒂尔是谁?PayPal的创始人,Palantir的幕后推手,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硅谷最会“下棋”的男人。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像在全球经济的棋盘上落下一颗重子。这一次,他看中的是Bullish,一个在币圈默默耕耘却野心勃勃的交易所。Bullish的IPO,能否成为2025年币圈的“王炸”?它的商业模式有何独到之处?又将在群雄逐鹿的加密市场中如何杀出重围?今天,我们来抽丝剥茧,揭开这场资本与技术的暗战。
背后推手
第一幕:从Block.one到Bullish,蒂尔的币圈布局
要讲Bullish的故事,得先从它的“母体”Block.one说起。Block.one是一家区块链公司,2018年通过史上最大规模的ICO(首次代币发行)狂揽40亿美元,却因未向SEC注册而被罚款2400万美元。这笔罚款在币圈不过是九牛一毛,但Block.one的野心远不止于此。2021年,它孵化了Bullish,一个定位高端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初始资本高达100亿美元,资金和数字资产的组合让它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
Bullish的掌舵人是汤姆·法利(Tom Farley),前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一个在传统金融和新兴科技间游刃有余的狠角色。投资人名单更是星光熠熠:除了彼得·蒂尔的Founders Fund,还有对冲基金大佬艾伦·霍华德(Alan Howard)、路易斯·培根(Louis Bacon)和香港富商李泽楷(Richard Li)。不过,传闻霍华德已卖掉股份,说明即便是大佬,也未必能完全押注这场高风险的游戏。
Bullish的起点并不低调。2021年,它曾试图通过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但市场波动让计划搁浅。如今,2025年的币圈热潮再起,美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环境逐渐松绑,Bullish抓住了这个窗口期,卷土重来,直奔IPO。这一次,蒂尔和他的盟友们,显然不想再错过风口。
第二幕:Bullish的商业模式——深池与窄差价的王道
Bullish的商业模式,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高端定制,技术为王。它不像币安那样追求海量用户,也不像Coinbase那样主打合规亲民,而是走了一条“高净值玩家”的路线。以下是它的核心商业逻辑:Bullish自称拥有“深层流动性”,这在币圈可不是空话。它的交易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设计了独特的订单簿,能提供极高的交易深度和稳定性。简单来说,无论是大额交易还是高频交易,Bullish都能保证价格波动小、成交快。这对机构投资者和“巨鲸”来说,吸引力巨大。试想,当你在币安上想抛售1000个比特币,市场可能会瞬间崩盘,但在Bullish的深池里,这不过是小水花。点差(买卖价差)是交易所的命脉。Bullish通过算法优化和充足的资本支持,实现了超窄点差。这意味着交易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买卖加密货币,特别适合高频交易者和对冲基金。相比之下,许多中小交易所的点差像“割韭菜”的镰刀,Bullish则更像一把精致的剪刀,优雅而致命。Bullish采用了一种“混合托管”系统,结合了热钱包(便于快速交易)和冷钱包(确保资产安全)的优势。它的区块链技术由Block.one提供支持,号称能抵御黑客攻击,同时保持交易效率。这种模式既吸引了散户,也让机构投资者放心把亿万资产交给它。
Block one自研技术底层
Bullish不仅是一个交易所,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务:从加密货币借贷、质押到衍生品交易,堪称“币圈的摩根士丹利”。它的目标客户不是街头巷尾的“炒币小白”,而是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中东的石油富豪和亚洲的家族办公室。蒂尔深知,未来的币圈,机构才是真正的“庄家”。
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是用技术和服务锁定高端市场。Bullish不追求用户数量的爆炸增长,而是要成为币圈的“私人银行”,为有钱有势的玩家提供VIP体验。
第三幕:竞争点——币圈群雄中的突围之道
币圈从不缺玩家。币安、Coinbase、Kraken、Gemini、Bitfinex……每一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将。Bullish想在IPO后站稳脚跟,必须有自己的“杀招”。
彼得·蒂尔不仅是投资人,更是Bullish的战略大脑。他的Founders Fund和Palantir的成功,证明了他对技术和市场的洞察力。在监管日益严格的币圈,蒂尔的政商关系网是一张无形的保护伞。Bullish的IPO文件由Jefferies操刀,这家投行在华尔街的口碑和资源,足以让Bullish在上市后迅速吸引机构资金。
2025年的美国,加密货币监管环境正在缓和。Coinbase和Circle的成功IPO为Bullish铺平了道路。Bullish从一开始就强调合规,Block.one当年的2400万美元罚款教训,让它在SEC面前格外小心。相比币安这样频频被监管“点名”的巨头,Bullish的“干净”背景是它吸引机构投资者的王牌。
Bullish的区块链技术由Block.one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在币圈并不多见。它的交易系统不仅速度快,还能处理复杂的衍生品交易,这让它在高频交易和机构服务领域甩开了一众对手。相比之下,Coinbase更像“散户的超市”,而Bullish则是“机构的高级会所”。
然而,Bullish的路并非坦途。币安的低手续费和全球用户基础,Coinbase的品牌认知度和合规标杆,Kraken的衍生品市场优势,都让Bullish的突围充满挑战。更别提Gemini和Circle这些也在冲刺IPO的“新贵”,币圈的战国时代才刚刚开始。
第四幕:IPO的背后,蒂尔的野心
Bullish的IPO,不仅仅是一家交易所的上市,更是彼得·蒂尔对未来金融的又一次押注。蒂尔从PayPal时代就擅长“逃离竞争”,他曾说:“竞争是给loser的。”Bullish的定位,恰恰体现了这一哲学:不跟币安拼用户量,不跟Coinbase拼亲民,而是另辟蹊径,专注机构和高净值客户。
但IPO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Bullish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市场的波动,还有监管的变数。美国SEC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依然像过山车,稍有不慎,Bullish可能重蹈Block.one的覆辙。更重要的是,币圈的“巨鲸”们是否愿意把资金交给一个新玩家?蒂尔的光环,能否照亮Bullish的未来?
尾声:棋局未定,暗流涌动
Bullish的IPO,就像一颗投入币圈湖面的石子,激起涟漪,却未必能掀起惊涛骇浪。彼得·蒂尔站在幕后,目光如炬,他看到的或许不是眼前的加密交易所,而是未来十年金融世界的版图。在这个由算法、资本和权力交织的游戏中,Bullish能否成为蒂尔棋盘上的“王后”,还是只是又一颗被牺牲的“兵”?
币圈的恩仇录,从未有过终章。Bullish的故事,才刚刚开场。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家背靠硅谷教父的交易所,能否在群雄逐鹿中,杀出一条血路。
备注
简单的估值对比分析如下,目前启动ipo市场热度大,因此波动极大。
Bullish:估值基于2021年SPAC计划(90亿美元)和市场预期,保守估计为100亿美元。当前热度高预计实际会更好。
Coinbase:市值780亿美元。基于最新数据已经超过千亿。
Kraken:估值基于2021-2022年报道(100-200亿美元),取150亿美元。当前热度高预计实际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