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两个字,是所有学生和家长心心念念的期望,尤其是每年高考季的时候,“本科”更是成为全社会的焦点。

但很少有人细想:为什么叫“本科”?“本”字究竟何意?这个看似寻常的词汇,难道仅仅只是学历层级的标签?

要理解“本科”的“本”,必须回到汉字的源头。在甲骨文中,“本”字的写法是“木”字下方加一横,指代树木的根部。

这个简单的意象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认知:根部是植物生长的起点,是汲取养分的根基。《说文解字》里更明确解释:“本,木下曰本。”

后来,这个字的含义逐渐引申为“根本”“基础”,比如《论语》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的正是根基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本”的这种“基础性”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继承。“本科”的“本”,本质上说的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

它是个人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起点,是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根基,也是后续深造(硕士、博士阶段)或职业发展的前提。

这种定位,从现代教育体系诞生时就已明确。相较于侧重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相较于职业教育的技能导向,本科教育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就像树木的根系要扎稳土壤,本科阶段的学习就是为人生的知识大厦打地基。

“本科”这个说法并非从古就有,它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结果。

科举制主导的社会,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为核心,分蒙学(启蒙)、官学(太学、国子监)、书院等层级,但没有“本科”对应的概念。

那时的教育,更侧重于人格塑造与经典研读,而非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

直到清末,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教育体系难以为继。1902年,清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引入西方现代学制框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进一步细化,将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三级。

其中,“大学堂”下设“分科大学”,虽未直接使用“本科”一词,但已确立“以专业分类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模式,这是“本科”的雏形。

真正确立“本科”概念,是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将高等教育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级。

其中,“预科”为过渡阶段,“本科”为核心阶段,“大学院”则对应现在的研究生教育。

这一划分首次将“本科”确立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层级,其“本”的含义也在此定型:既是知识体系的“根本”,也是教育层级的“本体”。

1949年后,中国教育体系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但“本科”的核心定位始终未变。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学本科为4~5年,是高等教育中培养专门人才的基础阶段。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将本科与学士学位绑定,进一步强化了其“高等教育起点学位”的属性。

如今我们所说的“本科”,早已不是简单的学历标签,而是承载着“系统知识学习”“批判性思维培养”“专业能力奠基”三重使命的教育阶段。

从树木的根系到教育的根基,“本科”的“本”始终指向一个朴素的真理:所有向上的生长,都始于向下的扎根。

人生的高度,常常由最根本的学识来奠基。本科教育的价值,从来不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人生搭建知识体系的“第一块基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