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商户“稳定币收款”调查:网传“月流水10亿”存疑
近日,一则“义乌超3000家商户使用USDT等稳定币收款,月流水破10亿美元,年省近千万手续费”的消息引发关注。记者实地走访义乌国际商贸城、小商品市场及跨境电商聚集区发现,网传说法与实际情况存在显著偏差——多数商户对稳定币收款“闻所未闻”,仅个别外贸商家尝试过相关业务,所谓“大规模应用”或为误读。
网传数据与现实的“温差”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饰品摊位,经营发饰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没听说过USDT,平时收货款主要走银行电汇或第三方支付,像PayPal、连连支付这些。”类似反馈在小商品市场、袜类批发区普遍存在。仅少数从事跨境直播或独立站的小商家表示“听说过稳定币”,但实际使用率极低:“客户主要是海外华人或炒币群体,主流市场还是用美元、人民币结算。”
所谓“月流水10亿美元”的说法,目前未见权威数据支撑。义乌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当地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虽超千亿元,但主流结算方式仍以传统跨境支付(如银行电汇、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稳定币等加密货币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场景。
稳定币收款的“理想与现实”
理论上,稳定币(如USDT)因价格相对稳定、跨境转账手续费低(部分平台费率低于1%)、到账快(分钟级)等特点,被视为解决跨境电商“小额高频”支付痛点的工具。但对义乌商户而言,实际使用门槛颇高:
其一,认知不足。多数中小商户对加密货币缺乏了解,担心“虚拟货币不合法”“资金安全无保障”;
其二,合规风险。中国明确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及代币融资,商户若直接接收稳定币,可能面临资金合规性质疑;
其三,客户匹配度低。主流海外买家更倾向使用美元、信用卡或本地支付工具,稳定币用户多为“炒币群体”,难以支撑商户的稳定订单。
行业人士:稳定币跨境应用需“合规破局”
“稳定币在跨境贸易中的潜力确实存在,但当前仍处于‘灰色地带’。”某跨境支付机构负责人分析,国内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框架尚未覆盖稳定币的具体应用场景,商户若想合规使用,需通过境外主体或合规兑换渠道,操作复杂且成本未必低于传统支付。
目前,义乌已在探索跨境电商支付便利化改革,例如推广“跨境电商收结汇线上化”“小额高频便利化”等政策,传统支付方式的效率正逐步提升。对于稳定币,多数从业者认为:“除非监管明确支持且风险可控,否则短期内很难成为主流。”
从“网传爆火”到“实际遇冷”,义乌商户的稳定币收款故事,折射出加密货币在实体商业落地中的深层矛盾——技术创新需与监管、市场需求同频,才能真正释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