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消费网】

2025年第一季度,Bitget宣布销毁平台币BGB 3000万枚。销毁量占总供应量的2.5%,引发了市场对平台币通缩机制的新一轮关注。这一比例在主流平台币中属于较高水平,也标志着Bitget正在加快推进BGB通缩结构化路径。本文将从本轮销毁的节奏与成因出发,结合平台通缩机制设计与BGB实际使用场景,对其背后的供需逻辑进行解读。

一、3000 万枚销毁:节奏更快,力度更大

根据Bitget官方公告,本次季度销毁总量为3000万枚BGB,占当前12亿枚总供应量的2.5%。这一销毁比例显著高于多数平台币(以BNB为例,其过去单次销毁比例在1%左右)。Bitget公告显示,此次销毁基于第一季度链上产品产生的Gas费用统计,同时配合既定的季度通缩计划执行。销毁交易均已上链,供用户验证。

此前Bitget销毁团队8亿枚持仓,使当前BGB总供应量锁定在12亿枚,并已实现100%全流通。这意味着平台不再保留任何预留代币或后续释放空间,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稀缺性的判断基础。

二、销毁节奏背后的机制设计Bitget在BGB通缩上的操作并非单点式的“偶发销毁”,而是从2025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机制驱动、周期固定的销毁阶段。目前,BGB 销毁主要来自两个来源:链上使用产生的费用和固定销毁量,两者共同构成季度销毁的依据。

Bitget官方披露,自2025年起,每个季度将根据Bitget Wallet生态实际链上活动,统计由用户产生的Gas费用总额,并以此为基础计算销毁额度。

基本逻辑是:链上使用量越高→BGB使用越普及→BGB销毁越多

这意味着销毁是与用户行为和平台实际链上活跃度挂钩的,具有一定弹性。平台每季度结束后会将销毁结果同步发布,并将销毁交易上链,用户可在区块浏览器上自行验证。除此之外,Bitget还以固定的额度销毁,这一部分相当于平台方主动出资支持通缩,被视为平台币价值管理的一种方式。

目前来看,这一机制类似BNB、OKB等老牌平台币的“销毁”模型,但BGB的销毁并不依赖单一业务条线,覆盖范围更广,节奏上也更密集(季度一次,而非半年或不定期)。整体来看,BGB销毁机制的核心特征是:来源稳定:以实际链上使用为基础;周期固定:每季度执行,提升节奏预期;公开透明:销毁结果可查、操作上链;与平台增长挂钩:机制本身不脱离业务数据,避免“空转通缩”。这些机制的设计,使得BGB的供给控制不再仅依赖平台承诺,而是内嵌在产品和用户行为之中,具有一定自驱动性。

三、实际供给已收紧,路径清晰

除了进入季度销毁机制外,Bitget在2024年底还执行了一个关键动作——一次性销毁团队持有的8亿枚BGB,这一决定直接将BGB的总供应量从原定的20亿枚压缩至12亿枚,并明确宣布“BGB目前已实现100%全流通,不再有任何锁仓或预留部分”。

这一操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彻底取消潜在释放压力

按照此前市场预期,Bitget团队原本保留的8亿枚BGB将以多批次、跨年度方式逐步解锁。该批次原本构成了长期潜在的供应变量,也可能在未来影响市场预期。现在,这部分筹码已被一次性彻底销毁,未来将不会进入流通市场。这种“提前清空”的做法,在平台币项目中相对少见,对中长期持有者来说,消除了悬而未决的不确定性。

2.总量封顶、结构透明

销毁后,BGB总量封顶为12亿枚,且全部为流通状态。相比一些平台币仍保留有团队份额、基金会锁仓或预留比例,BGB目前的供给结构更加清晰、易于评估。换句话说,用户现在所看到的BGB市场流通情况,就是实际供需状态,不存在未来突然释放大规模代币的风险。

3.回应用户对“平台控盘能力”的关切

在币圈用户普遍关注“平台币是否控盘”“背后是否还有大户仓位”的背景下,Bitget团队选择彻底放弃手中筹码,相当于释放出一种信号:平台将靠机制驱动而非人为调控来支撑币价结构。这一动作也引发了行业关注。Bitget此举相当于“主动放弃平台操控空间,让BGB回归完全市场化逻辑”,并认为这是平台币治理结构走向透明化的一个信号。对于不少观察者而言,这种“团队退出、机制接管”的策略,也更符合当前加密市场对去中心化透明度的期待。

四、通缩之外,使用场景也在扩展与一些平台币单纯依赖销毁驱动通缩不同,BGB的通缩逻辑还包括了“锁仓+使用”双向绑定机制:用户在平台产品中使用BGB,意味着自动触发锁仓或质押行为,从而持续减少流通盘供给。这些设计形成了一个内循环:用户使用→BGB锁仓→市场流通减少→通缩预期增强。目前这一循环主要分为两个维度:平台产品参与与链上权益绑定。

1.平台参与型产品:分享红利,赚取收益

BGB作为Bitget平台的核心资产,已深度融入多种产品之中,包括但不限于Launchpad:用户质押BGB获得参与新项目抢购的资格;Launchpool:质押BGB可获取新币空投,是热门项目冷启动的常见通道;PoolX:用户质押BGB参与多资产组合的收益策略,结合短期高收益与链上热点资产分发;理财专区:围绕BGB设计的收益产品组合,结合热点资产或结构化策略,进一步增强BGB的资金使用率。这些产品的共同特征是:用户参与即锁仓,而且多数产品为限期质押或需提前申购,在市场情绪活跃时对BGB的锁仓量影响尤为明显。

2.链上生态布局:从CeFi延伸至DeFi

BGB的用途也正在逐步拓展至链上生态,主要通过Bitget Wallet及Morph链实现。当前应用路径包括不限于:BGB质押:用户可直接在Morph链上质押BGB,获取约5%的年化固定收益,用于后续生态活动参与或激励分配;Gas代付:BGB已支持用于Bitget Wallet多链GAS支付,降低了用户跨链、换币的使用门槛;

未来链上用途规划:Bitget表示未来将考虑让BGB用于链上治理、身份绑定、优先权益获取(如NFT铸造、DAO投票等)。这些用途将进一步拓宽BGB在Web3场景中的功能边界。这一部分意味着:BGB不仅是交易所平台币,也正成为Bitget链上生态中的通用代币,逐步连接“中心化金融产品”与“链上原生金融行为”。

整体来看,BGB的使用路径覆盖了从CeFi理财产品,到DeFi链上交互的多个场景。相比纯销毁式通缩,这种使用型通缩路径更可持续、用户参与感更强,也更易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面。

五、通缩节奏明确,使用路径成型

综合来看,BGB当前的通缩逻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销毁行为,而是形成了一套机制驱动+应用绑定+节奏可预期的完整路径。

这一路径,至少包括三个层面:1.通缩机制清晰且常态化

每季度执行一次销毁,销毁数量与链上使用和平台利润挂钩,具备自适应性;核心团队持仓已于2024年底彻底销毁,当前总量封顶为12亿枚,供给侧已封闭;所有销毁记录均同步上链,数据可查、规则可验,有助于用户建立长期信任。

2.应用场景逐步外延,形成内循环

BGB在平台内可参与Launch系列产品、理财、策略组合等多种收益型操作;在链上可用于质押、Gas支付,并具备未来治理、NFT、身份绑定等扩展性;用户的“使用行为”天然构成“锁仓动作”,间接推动市场流通减少。

3.价值逻辑更贴近“实用型平台资产” 过去很多平台币被质疑“只靠销毁、无实际用途”,但BGB当前的路径更偏向于实用型资产模型:销毁控制稀缺→使用构建需求→用户可获得回报。

BGB从最初的“手续费功能币”,已演变为Bitget生态体系中的核心资产之一。这种逻辑,不仅让它在CeFi平台层面具备持续流通性,也开始在链上钱包、质押激励、项目参与等场景中形成实质作用。

尾声:价格,不只是预期,而是结构的兑现

回顾BGB近三年价格表现:2022年高点:$0.2387、2023年高点:$0.6950、2024年创下历史新高:$8.50

每一轮跃升,背后对应的都是平台战略的兑现:2022是交易所增长起点、2023 是产品体系拓展、2024则是通缩机制上线与团队筹码销毁落地。那么,2025年的BGB,有机会站上怎样的新价格区间?

参考当前平台体量、BGB市值位置及价格结构,合理区间或将在$15-$20之间寻找阶段性顶部,甚至有激进模型给出 $30的上行空间。这并非空想,而是基于平台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季度销毁节奏稳定推进、以及链上落地场景不断扩展三者迭加的“结构型估值再定价”。换句话说,BGB的上涨逻辑,已从“炒预期”转向“等兑现”。

对于持币用户而言,判断其潜力的核心问题从“能涨多少”,变成了“是否已经走上结构性增长路径”。而从目前机制到生态,再到交易活跃度来看,BGB确实已具备向下有托、向上有锚的资产特征。在所有资产中,真正值得长期关注的,永远是那些已搭建好价值支撑框架、但价格尚未完全定价的标的。此时的BGB,恰好位于那个临界点。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