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起飞:缘起、发展以及展望研究
一、稳定币是什么以及为何突然爆发

稳定币是一种锚定法定货币、实物资产或通过算法机制维持价值稳定的加密货币,旨在解决传统加密货币价格剧烈波动的问题。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抵押资产(如美元、黄金)或算法调节供需来保持价格稳定,例如USDT、USDC以美元储备为支撑,DAI通过超额抵押加密资产实现去中心化稳定,而FRAX等算法稳定币则依赖智能合约动态调整供应。
稳定币的爆发式增长源于多重因素:
1. 市场需求驱动:2020年DeFi(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爆发,用户需要稳定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存储工具,稳定币成为连接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的桥梁。例如,USDT和USDC在DeFi协议中的交易量占比超过70%,支撑了Uniswap、Aave等平台的流动性。
2. 跨境支付痛点:传统跨境汇款成本高(平均7%手续费)、到账慢(通常1-3天),而稳定币通过区块链实现实时结算,成本可降至0.1%以下。2024年,稳定币跨境支付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尤其在高通胀国家(如阿根廷、尼日利亚)成为平民阶层的“数字避险资产”。
3. 监管政策明朗化:2023年后,美国《GENIUS法案》和香港《稳定币条例》等监管框架落地,为合规稳定币提供法律基础。例如,香港允许持牌机构发行稳定币,并要求100%高流动性储备,推动其成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试验田。
4. 技术迭代与机构入场:以太坊Layer2扩容、Solana等高性能公链降低交易成本(USDC在Solana上的转账费用仅0.0001美元),同时贝莱德、Visa等传统金融巨头通过投资或合作接入稳定币,推动其主流化。
二、稳定币目前发展情况与趋势研判
1. 市场格局:寡头垄断与新兴力量并存
- 中心化稳定币主导:USDT和USDC占据90%市场份额,2025年总市值达2300-2500亿美元。USDT市值超1300亿美元,USDC约390亿美元,两者在交易所和DeFi中占绝对优势。
- 去中心化稳定币崛起:Ethena Labs的USDe通过算法与Delta中性对冲机制,市值从2024年初的1.46亿美元飙升至620亿美元,成为第三大稳定币;MakerDAO的DAI则通过品牌重塑(Sky)和推出USDS巩固地位。
- 区域化与合规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HT、迪拉姆锚定币等区域性稳定币加速渗透,香港《稳定币条例》要求发行人实缴资本2500万港元并定期披露储备,推动合规稳定币发展。
2. 应用场景:从加密原生到传统金融渗透
- 跨境支付与汇款:2024年稳定币跨境支付量达8.5万亿美元,超过Visa同期的3.9万亿美元。Solana和Tron因高吞吐量(10万+TPS)成为主流结算网络,单笔交易成本低至0.0001美元。
- DeFi与链上金融:稳定币是DeFi的“血液”,贡献超60%的流动性。例如,USDC在Uniswap的交易对占比达45%,Aave协议中稳定币借贷量占总锁仓量的70%。
- 企业级应用:Stripe收购稳定币平台Bridge,允许企业用USDC结算;三菱日联等日本银行推出“Project Pax”,用稳定币替代跨境支付中的中介银行,效率提升50%。
3. 技术与监管趋势
- L2与互操作性:以太坊Layer2(如Arbitrum、Optimism)和跨链协议(如Polygon)推动稳定币多链部署,USDC在Base和Solana上的转账量增长300%。
- 算法稳定币革新:Frax Finance V3引入动态抵押率调节和跨链流动性证明,在ETH暴跌30%时仍维持价格稳定;Neutrino Protocol V3用LSTM神经网络预测价格偏离,准确率达82%。
- 监管框架成型:美国《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人接受OCC监管,储备资产需100%持有美元或短期国债;欧盟MiCA法案统一稳定币规则,允许其在欧盟内流通。
三、稳定币概念题材的国内外股票涨跌情况及后市分析
1. 国外市场:Circle上市引爆行情,机构抢筹
- Circle(CRCL.US):作为USDC发行商,Circle于2025年6月5日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68.5%至83.23美元,三日累计涨幅达270%,市值突破180亿美元。其高估值(市盈率150倍)反映市场对合规稳定币赛道的乐观预期,但需警惕USDC市场份额被USDT挤压(USDC占比从2022年的35%降至20%)及监管风险。
- 传统金融机构:Visa、Mastercard因接入稳定币支付,股价分别上涨12%和8%;贝莱德发行基于USDC的代币化基金,推动其股价创历史新高。
2. 国内市场:政策限制下的概念股炒作
- 蚂蚁集团概念股:蚂蚁国际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带动协鑫能科(002015)、安妮股份(002235)等相关标的短期上涨,但国内对加密货币的严格监管限制实际业务落地,股价波动较大。
- 金融科技公司:朗新科技(300682)、四方精创(300468)因参与稳定币技术开发,股价受市场情绪推动,但缺乏实质性业绩支撑。
3. 后市展望
- 国外:Circle需应对USDT的竞争和监管合规成本,若《GENIUS法案》落地,合规稳定币市场份额有望扩大至3000亿美元,Circle或受益于先发优势,但高估值下需关注利润增速。
- 国内:政策风险仍是最大制约,概念股更多是短期题材炒作,长期需观察香港试点进展及蚂蚁等企业的牌照申请结果。
四、稳定币究竟是一时兴起还是类似移动支付的又一个大发明?
稳定币的发展潜力远超“一时兴起”,其底层逻辑与移动支付有相似之处,但技术特性和应用场景更具颠覆性:
1. 与移动支付的相似性
- 解决痛点:移动支付通过数字化解决现金携带不便和交易效率问题,稳定币则通过区块链解决跨境支付高成本和加密资产波动性问题,两者均满足了未被传统金融覆盖的需求。
- 网络效应:支付宝、微信支付通过用户粘性形成垄断,稳定币则通过USDT/USDC的先发优势和DeFi生态绑定构建护城河,头部稳定币的市场份额难以被轻易撼动。
2. 超越移动支付的创新
- 去中心化与可编程性:稳定币支持智能合约,可自动执行借贷、衍生品交易等复杂金融操作,而移动支付仅能完成简单转账。例如,DAI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超额抵押借贷,无需传统银行审批。
- 全球化与无国界:移动支付受限于地域和法币体系,而稳定币天然支持跨境流通,尤其在资本管制国家(如委内瑞拉)成为资金出海的重要渠道。
- 资产属性升级:稳定币不仅是支付工具,更是链上资产的计价单位和价值存储载体。2025年,稳定币在加密资产交易中的占比超90%,成为数字经济的“美元”。
3. 长期挑战与机遇
- 监管与合规:移动支付已形成成熟监管框架,而稳定币仍面临各国政策差异(如美国鼓励创新、中国严格限制)。若全球监管趋同(如香港《稳定币条例》模式),稳定币有望成为跨境金融基础设施。
- 技术风险:算法稳定币的机制复杂性(如UST崩盘)和中心化稳定币的储备透明度(如USDT的审计争议)仍需解决,但技术迭代(如USDe的AI调节机制)正在降低风险。
- 与CBDC的竞合:央行数字货币(CBDC)可能挤压稳定币空间,但稳定币在DeFi和跨境场景中的先发优势仍难以替代。例如,香港金管局的mBridge项目允许稳定币与CBDC混合结算,推动两者共存。
结论:稳定币的底层技术和应用场景已超越移动支付,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短期看,监管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可能引发调整;长期看,随着合规化推进和技术成熟,稳定币有望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层”,其影响将不亚于移动支付对传统金融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