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ENIUS”到“大而美”:美国稳定币政策意欲解决美债危机?

导语:
6月17日,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简称“GENIUS法案”),显露出了美国在稳定币领域的战略意图。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标志着这一备受争议的法案正式成为法律。目前,美国正加速推动加密资产“美债化”,并通过加密货币的新空间维系美元国际中心地位。如何理解特朗普政府的加密货币政策框架?中国应该如何制定自己的稳定币发展方案?
IPP政策分析师李彩霞指出,美国通过稳定币政策推动“链上美元化”,可能将进一步强化美元在跨境支付、数字资产等领域的主导地位,挤压人民币的国际化空间。但同时,中国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中国可借鉴美国在稳定币监管政策创新方面的经验,加速构建自身数字金融监管框架;另一方面,美国稳定币政策引发全球对美元体系风险的重新审视,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外部契机。
面对36万亿美元的国债危机和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美国正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稳定币监管政策——《STABLE法案》、《GENIUS法案》以及最新的《大而美法案》——实施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战略转型。这些法案不仅旨在将稳定币纳入正式金融体系,更试图通过加密技术创新解决美债融资困境,同时在数字经济时代巩固美元霸权。
一、美债危机下的制度创新
美国国会近期通过的几部稳定币相关法案,并非孤立的法律文本,而是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其核心目标为应对债务危机与维护美元霸权。
2025年4月,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稳定币透明度与问责法案》(Stablecoin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for a Better Ledger Economy,简称《STABLE法案》),标志着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次以联邦立法形式,对“支付稳定币”发行、储备、监管等全流程实施系统性规范。
《STABLE法案》试图为“支付型稳定币”发行机构设立联邦许可框架。图源:路透社
接着在6月,参议院又以68:30的投票结果批准了更为严格的《GENIUS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通过强制稳定币发行方将100%储备资产配置为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债,形成“1美元稳定币= 1美元美债/现金”的机制性绑定。
紧随其后,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战略,通过扩大财政赤字与债务上限强化美债需求。
表1 美国近期与稳定币相关的主要法案比较
表格来源:作者根据公开信息自制
这些法案共同构成了美国应对债务危机和去美元化挑战的“政策组合拳”,其战略意图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从债务融资角度看,美国正通过稳定币市场开辟美债融资新渠道,以应对严峻的债务压力。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2025年需偿还的本金加利息高达9万亿美元[1],面对这一“债务堰塞湖”,传统的美债买家如中国、日本等主权国家持续减持,美联储也因通胀压力难以无限量扩表。
在此背景下,稳定币市场被美国政府视为新的融资渠道。据美国财政部预测,到2028年全球稳定币市值将达2万亿美元,其中1.6万亿美元流入美债,为美国财政赤字提供新融资渠道。美财政部长贝森特直言:
“以美国国债作为价值支撑的稳定币的诞生,将能巩固基准货币美元的主导地位。”[2]。
从货币政策维度分析,这些法案开创了“私人部门发行、国债背书”的新型美元派生路径。传统上,美元全球供应依赖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信贷创造,而稳定币政策则形成了“美元→稳定币→全球支付→美债回流”的闭环[3]。
德意志银行报告指出,美国相关法案强制稳定币发行方将储备资产配置为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债,强化了美元在数字经济的“链上铸币权”,使美国能以近乎零成本将链上资金转化为国债认购资金,形成新的债务货币化通道。例如,美国稳定币发行商Tether市场份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1月期美债收益率下降3.8个基点,每年可为美国政府节省约100亿至150亿美元利息支出。[4]
四大美元稳定币发行商持有1824亿美元美国国债。图源:路透社
从地缘金融视野观察,美国的稳定币战略是应对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的主动布局。随着金砖国家推进本币结算体系、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限制非欧元稳定币流通、中国扩大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美元霸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GENIUS法案》将美元锚定稳定币的100%储备资产纳入监管(需配置美债或现金),与《大而美法案》形成政策协同,推动构建数字化美元流通网络。
这一政策框架的设计逻辑体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GENIUS法案》通过储备资产强制要求(100%配置美债/现金)和发行资质限制(联邦/州级许可),客观上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速稳定币向市场头部集中;
另一方面,其将稳定币发行与美债需求绑定的机制,既回应了加密行业对监管规则的诉求,又为美国财政部创造了新增债务认购来源(2025 年稳定币美债持仓已达2000亿美元)。
正如BitMEX联合创始人Arthur Hayes指出的,美国政府对于稳定币的兴趣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债务货币化,所谓的稳定币创新实质上是将流动性导入国债市场的机制,
“这不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更不是金融自由,这不过是披着以太坊外衣的债务货币化把戏”。[5]
Arthur Hayes近日表示,相比于投资美国国债,购买比特币才是更具远见的选择。图源:Bloomberg
二、对美债市场的需求重构与系统性风险
(一)稳定币驱动的美债需求重构美国稳定币政策的最直接效应体现在对美债市场的深度重塑上。通过强制将稳定币储备资产限定为现金和短期美国国债,这些法案创造了一个自我强化的需求循环:稳定币发行量增长推高美债需求,而美债的流动性又增强稳定币信用,进而吸引更多用户持有稳定币。这一机制正在改变美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期限偏好和流动性,其影响远超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从投资者结构来看,稳定币发行商已崛起为美债市场的重要力量。
根据Tether 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其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超过了德国持有的1114亿美债(2025年3月美国财政部TIC报告数据),在全球主权与机构美债持有方中位列第19位。
Circle的USDC储备资产中,现金与短期美国国债合计占比超80%(2025年Q1报告),按总储备规模估算,其持有的国债超过220亿美元,两大稳定币合计持有的短期美债规模已达约1420亿美元。这一趋势仍在加速,2024 Tether净购买331亿美元美国国债。与传统主权投资者不同,稳定币发行商对美债的持有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GENIUS 法案》要求其维持1:1储备资产比例,且储备需投向美元现金、短期美债等标的。这意味着稳定币流通量增长将直接转化为美债需求,不受市场情绪或利率预期影响。
2025年6月5日,全球第二大稳定币发行商Circle在纽交所上市。图源:路透社
从期限偏好来看,美国稳定币政策正引发美债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GENIUS 法案》明确要求稳定币发行人的储备资产仅可配置剩余期限不超过93天的短期美国国债(T-Bills)。这一限制使稳定币的美债需求高度集中于短端市场,对长期国债的供需平衡无直接改善作用。数据显示,当前稳定币总市值2560亿美元,其中约80%配置于美国国库券或回购协议,规模约2000亿美元[6]。这种对短端债券的集中购买已导致短期美债收益率下行,加剧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可能削弱美联储通过短期利率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从市场流动性角度看,在正常市场环境下,稳定币发行商作为“永不疲倦的买家”,为美债市场提供了持续流动性。尤其当2025年下半年美国国债市场将迎来1万亿美元供给增量时,稳定币发行商被寄予厚望缓解这一洪峰。正如美国银行利率策略主管Mark Cabana 所言:
“若财政部加大短债融资规模,稳定币带来的需求增量将为财政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空间。”[7]
从国际传导效应看,全球超过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这些“链上美元”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地区广泛流通,形成了美债的离岸需求池。在新兴市场,中小企业借助USDT开展跨境汇款,绕开传统的SWIFT系统,交易成本降低幅度超70%。这种“非正式美元化”现象,间接拓展了美债在全球的持有基础。
稳定币发展,可能会削弱SWIFT体系。图源:路透社
然而,这种需求重构存在明显局限性。尽管乐观预测显示,稳定币或为美债市场带来万亿级需求增量,但相较于美国庞大的债务规模,这一影响仍较为有限。即便稳定币市值达到2万亿美元(按80%配置美债计算),其持有的1.6万亿美元美债也仅占当前36万亿美元美债存量的约4.4%。对比来看,2024年美国国债净发行量达1.8万亿美元,而稳定币每年约千亿美元的新增购债需求,难以完全填补传统买家减持形成的需求缺口。
更关键的是,稳定币消化美债的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美债自身的信用价值。从市场实际影响来看,美元稳定币主要作用于短期美债市场,对缓解美国短期国债压力有一定作用,但难以实质性改变整体美债市场的供需格局。
(二)系统性风险的积聚与传导在重构美债需求的同时,稳定币与美债的深度绑定也带来了显著的系统性风险:
一是美债—稳定币存在恶性循环风险。《GENIUS 法案》强制的1:1美债储备机制在市场恐慌时可能触发连锁反应:用户集中赎回稳定币→发行商抛售美债→美债价格下跌→稳定币储备贬值→赎回加剧。国际清算银行(BIS)模拟显示,若20亿美元USDC遭遇赎回,需抛售等值美国国债,可能推高收益率6.8—8.5个基点,堪比美联储单次加息的效果。[8]由于稳定币发行商持有的短期美债占其储备约80%,而短期美债市场日均交易量约2000 亿美元,大规模抛售可能引发短端流动性枯竭。
二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存在风险放大效应。稳定币流入DeFi后,通过流动性挖矿、借贷质押等操作形成杠杆嵌套。Restaking机制使资产在不同协议间反复质押,风险呈几何级累积。数据显示,DeFi协议中70%的借贷以稳定币计价,若底层美债价值暴跌,可能触发连环爆仓。2022年,TerraUSD崩盘曾导致约400亿美元市值蒸发,而当前USDT和USDC的合计规模已达TerraUSD崩盘时的6倍以上,潜在系统性冲击更为严峻。
三是货币政策独立性面临制度性侵蚀。稳定币对短期美债的集中需求已压低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12-15个基点,扭曲收益率曲线传导机制,削弱美联储通过短端利率调控经济的能力。德意志银行报告指出,稳定币机制可能迫使美联储维持低利率以降低美债融资成本,形成“财政主导”对货币政策的干预。[9]
四是削弱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管制能力。随着“链上美元化”趋势的不断蔓延,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管制能力被显著削弱,金融脆弱性持续加剧。2022年斯里兰卡爆发的经济危机,已清晰揭示了这一潜在风险。稳定币虽凭借技术优势将跨境支付成本降低70%以上,但在新兴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也为资本外逃提供了更隐蔽、高效的渠道。大量资金借助稳定币快速流出,会进一步加剧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综上,从本质上讲,美国的稳定币政策不仅是国内债务管理的工具,更像是一种新型“链上殖民主义”手段。美国通过数字货币网络,引导全球资金流入美债市场,巩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据外媒报道,美国硅谷的亿万富豪已在美国申请特许银行执照,准备开办一家全国性银行,扶持经营加密货币等业务的初创企业。图源:新华社
三、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美国在稳定币与美债领域的战略布局,全球金融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从挑战来看,美国稳定币政策推动下的“链上美元化”,可能进一步强化美元在跨境支付、数字资产等领域的主导地位,挤压人民币国际化空间。稳定币为美债创造新增需求,缓解美债危机,增强美元信用,这对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构成阻碍。在新兴市场,稳定币引发的资本外流风险也可能波及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尤其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金融监管体系与数字金融创新需进一步协同的背景下,美国稳定币政策带来的外溢效应不容小觑。
但中国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中国可借鉴美国在稳定币监管政策创新方面的经验,加速构建自身数字金融监管框架。
另一方面,美国稳定币政策引发全球对美元体系风险的重新审视,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外部契机。中国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投融资等应用场景,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推进本币结算体系建设,降低对美元的依赖。
在政策层面,中国已在积极行动。例如,2025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明确CIPS参与者的账户管理、注资、资金结算等详细流程,旨在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效率与安全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香港作为“超级联络人”正在探索“监管沙盒+离岸试点”的创新模式,率先实施《稳定币条例》,为法币稳定币的合规化运营及跨境应用积累实践经验,推动数字金融创新与监管协调发展。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生效。图源:新华社
在市场层面,头部企业已开启稳定币业务布局。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2025年6月内部会议中提出“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其旗下公司作为香港首批“稳定币沙盒”参与者,项目已进入跨境支付场景测试。蚂蚁集团通过蚂蚁链与长亮科技合作搭建稳定币支付系统,并启动香港牌照申请;腾讯云联合四方精创等探索跨境支付技术,其区块链布局已覆盖数字资产清算等领域。这些动作反映出民营企业对稳定币在跨境支付等场景的商业化探索。
然而,尽管中国在稳定币及数字金融领域动作频频,但依然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美国凭借先发优势,已在稳定币监管政策制定、市场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中国需在监管创新、技术研发、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迎头赶上,避免在货币数字化的全球地位争夺中错失机会。未来,中国的每一个政策选择,都将在全球金融格局演变中产生深远影响。这需要更多深入研判与审慎行动,以把握机遇,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挑战。
*本文作者:李彩霞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编辑、政策分析师*参考文献:
[1]“美丽大法案”背后:一场将美债堰塞湖导向稳定币的金融实验,https://www.btcbaike.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7&id=231h
[2]日媒:特朗普为何力推“稳定币美元”战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16459483335066147/?upstream_biz=doubao&source=m_redirect
[3]“美丽大法案”背后:一场将美债堰塞湖导向稳定币的金融实验,https://www.btcbaike.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7&id=231h
[4]美国力推稳定币以兜售国债,ttp://paper.ce.cn/pad/content/202507/01/content_316248.html
[5]Arthur Hayes: US Banks Could Unlock $6.8T via Stablecoins, https://bitbo.io/news/hayes-banks-stablecoin-liquidity/
[6]“美丽大法案”背后:一场将美债堰塞湖导向稳定币的金融实验,h
https://c.m.163.com/news/a/K3CC52NU05568W0A.html
[7]美债供应洪峰将至稳定币或成“救市”新买家?https://www.hstong.com/news/detail/25062615002300191
[8]【首席观察】“影子美联储”的真相,https://finance.ifeng.com/c/8kGZJkSzPgT?ch=ttsearch
[9]“美丽大法案”背后:一场将美债堰塞湖导向稳定币的金融实验,https://c.m.163.com/news/a/K3CC52NU05568W0A.html
IPP专访|廖凯:稳定币热潮背后,有何暗流?
如何理解“贝森特经济学”?
廖凯:打造“全球加密货币之都”,特朗普在打什么算盘?
关于IPP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