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热点的时候就创造热点。有热点的时候,就掐死其他热点。

在Web3永远不会缺乏优秀的叙事,不过却也永远确实优秀的长期叙事。币安alpha做的就是打造出只属于自己的web3长期叙事,在这个叙事里,bn是唯一的平台方,用户和项目则是互相博弈又互相成就的双方。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现实的实际情况,却只完成前半部分,即平台方通吃,项目方和用户,只不过又是博弈后的一地鸡毛。

撒好诱饵,静待时机

币安alpha出现的时间点很精妙,当然这里说的是空投alpha,而不是去年就开始的alpha1.0.空投alpha出现时,恰逢市场冷静期,这一时期,meme代币的热点和pump的炒作也归于平静,大批代币开始进入周期震荡,对于用户而言,投机无门,有耐不住寂寞,怎么办呢?

币安说:来,玩alpha,我给你钱。

什么是币安alpha空投?

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一种门槛低而且投产比可预估的空投方式,早期用户需要做的就是存入资金,刷交易量,等待空投这两步。实际上,早期alpha的收入确实是客观的,对于第一批参与的用户来说,他们几乎不需要投入什么,就可以单月获得不菲的收益,这笔钱甚至高过了很多人的工资。

然后,币安alpha才真正的开始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服从性实验和用户筛选彻底拉开序幕。首批用户轻而易举的猪脚饭自由,仿若一枚重磅炸弹,直挺挺的砸在了彼时一片死寂的市场里。很快,不下于三十万活跃用户开始参与alpha,然后每次空投只给头部的10%左右,所以,一场用户间的搏杀开始了。

Alpha绞肉机

进入中期后,几乎每一期空投都有三十万以上的用户参与,然后空投是定量的,通常只有积分前10%的用户可以获得,也就是每期约三万地址可以获得,那么为了稳定获得,那些已经全身心参与的用户会做如何选择,答案是卷。于是,一台交易绞肉机就这么出现了。

根据数据统计,在高峰期,选择每天刷15交易积分的用户占据50%以上,交易积分采用2的指数积累,比如2交易量就是1积分,4交易量就是2积分,8交易量就是3积分,以此类推,15分需要多少交易量呢?三万二。

如此高昂的交易量,代价是什么?很简单涨跌自负,手续费自理,同时用户还要面对无所不知的交易机器人。

当然大部分用户是不理解这些,或者说,他们也不在乎这些,毕竟币安给了一套完整而清晰的投产计算方式,这套方式里没有一条是关于风险的。

我们举个例子,张三账户总额10000万,每天余额积分3分,每日交易三万二获得15交易积分,损耗为8。积分采用累计值,15日内积分累加,15日后前16日的积分自动清零,也就意味着,15天一个周期里,张三总共可以获得积分(3+15)*15=270分,累计损耗8*15=120;

为了消耗积分和创造等差,币安有一次修改了规则,领取一次空投扣15分,以220分即为前10%用户计算,半个月可以保底领取三次空投,以每次空投80计算,半个月收益为240,去掉成本120,则收益120。

对于用户而言,这似乎是简单而清晰的,收益也是客观的,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场预谋,多重绞杀

当大部分用户沉浸在理论上的收益计算时,币安再一次给出了他们对用户让利:现在你们可以直接参与流动性质押啦,年化收益1000%!

一群拥趸蜂拥而上,一时间,头部底池上千万,头部代币日交易量破40亿,堪比比特币。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很快来临,当大部分用户还在为赚取了一点手续费和空投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第一把大镰刀下来了,头部第一的代币zkj一晚暴跌80%,头部第二的代币koge一晚暴跌85%,如果用户是当晚九点开始刷交易量,且正好买入了zkj和koge,并打算双刷,那么他将体验到三分钟暴跌50%的刺激。

次日双方均发出公告,言外之意是用户砸盘导致,与我无关,你们自愿参与,与我何干?

Alpha开始了第一次退休潮。至于为什么叫退休,是因为很多用户开玩笑说,拉着全村老少一起参与,低保的都用了,想挣个退休钱。

项目方的梦魇

对用户来说,亏了我不玩了就是,但是对于项目方来说呢,这种局面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吗?显然不是,进入中期后,市面上正常的宣发已经基本上再无引流的可能,为了出圈,为了用户,很多项目方就只能硬着头皮上alpha。

至于代价,百万空投加百万流动性,这是硬门槛,至于收益,你自己要来的,我又没逼你,哎,你说话啊,你别装死!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