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大传统节日都可以用什么成语?
春节

cí jiù yíng xīn
辞 旧 迎 新
【释义】
辞:告别;迎:迎接。 指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现也用于表示摆脱、摒弃、抛弃旧的事物,接纳新的事物。
【出处】
《周易·系辞下》:“日新之谓盛德。”后演化为民间俗语,成为春节核心主题。
【近义词】送旧迎新 迎新送旧
fēng yún jí huì
风 云 际 会
【释义】
风云:指难得的好时机;际会:适时地遇合。在难得的好时机适时地相遇。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
【出处】
《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
睹。”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
wàn xiàng gēng xīn
万 象 更 新
【释义】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形容春节后万物复苏、新年气象。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元宵节
dēng huǒ huī huáng
灯 火 辉 煌
【释义】
形容灯光光辉灿烂,热闹非凡;特指元宵节花灯璀璨的景象。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理宗皇帝游苑,登凤凰山,至夜望见西湖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近义词】张灯结彩 火树银光
huān tiān xǐ dì
欢 天 喜 地
【释义】
形容非常高兴、喜悦的样子;描绘元宵节全民欢庆的热闹气氛。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我现将著夫人诰欶,县君名称,怎生待欢天喜地,两只手儿亲付与他。”
【歇后语】
1. 两口子拜堂 —— 欢天喜地
2. 玉帝娶亲,阎王嫁女 —— 欢天喜地
rén shān rén hǎi
人 山 人 海
【释义】
人群如山似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指元宵节观灯、游园时的拥挤场景。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近义词】水泄不通 万人空巷 川流不息
zhāng dēng jié cǎi
张 灯 结 彩
【释义】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元宵节有挂花灯等习俗,该成语生动描绘其热闹场景。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rén shēng dǐng fèi
人 声 鼎 沸
【释义】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元宵节街头热闹非凡,此成语可形容其喧闹氛围。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龙抬头
fēng tiáo yǔ shùn
风 调 雨 顺
【释义】
风雨适合农时,年景好。龙抬头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此成语契合其寓意。
【出处】
《旧唐书・礼仪志一》引《六韬》:“既而克殷,风调雨顺。”
wǔ gǔ fēng dēng
五 谷 丰 登
【释义】
指年成好,粮食丰收。龙抬头是春耕节,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农作物丰收,该成语表达此愿望。
【出处】
《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yún xíng yǔ shī
云 行 雨 施
【释义】
像云在运行,雨在飘洒,比喻广泛施行恩泽。龙在传说中能行云布雨,此成语可体现龙抬头时人们对龙施雨的期盼。
【出处】
《周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chūn huí dà dì
春 回 大 地
【释义】
好像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龙抬头标志着阳气回升,大地回春,此成语能体现这一时节特点。
【出处】
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岁杪雨雪连日闷题二首》:“树头雪过梅犹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清明节
shèn zhōng zhuī yuǎn
慎 终 追 远
【释义】
终指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清明节有祭祖扫墓习俗,此成语体现其文化内涵。
【出处】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zhāo mù lún xù
昭 穆 伦 序
【释义】
昭穆: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始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昭,三、五、七世居右称穆;伦序:伦常次序。泛指家族辈分。
【出处】
《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sǎo mù wàng sàng
扫 墓 望 丧
【释义】
扫墓祭祖,寄托哀思。
【出处】
《汉书·酷吏传》:“扫墓望丧,酷吏必当恶报。”
【例子】
《隋书·隐逸传·李士谦》:“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咎应邪?”
端午节
zhēng xiān kǒng hòu
争 先 恐 后
【释义】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端午节赛龙舟时,各队伍奋力争先,此成语能体现比赛的激烈。
【出处】
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tóng zhōu gòng jì
同 舟 共 济
【释义】
共渡难关,源自龙舟竞渡的协作精神。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bì xiōng qū jí
避 凶 趋 吉
【释义】
避开灾祸,追求吉祥。概括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以驱邪避疫的民俗内涵13。
【出处】
《周易・系辞》:“避凶趋吉,顺天应人。”
nì shuǐ xíng zhōu
逆 水 行 舟
【释义】
逆流划船,喻不进取则退步。暗合龙舟竞渡的拼搏哲理。
【出处】
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歇后语】向上游撑船 —— 逆水行舟
【谜语】九江乘船去重庆 (谜底:逆水行舟)
七夕节
niú láng zhī nǚ
牛 郎 织 女
【释义】
象征坚贞爱情的神话人物;七夕节核心典故,代指分隔两地的恋人或夫妻。
【出处】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群音类选・南西厢记》:“你影只形单,羞睹牛郎织女星。”
qī xī qǐ qiǎo
七 夕 乞 巧
【释义】
乞:求;巧:技艺。七月七日夜,妇女向织女星乞求技巧。
【出处】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jīn fēng yù lù
金 风 玉 露
【释义】
泛指秋天的景物,也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多指爱情。七夕在秋季,且牛郎织女一年一会,此成语能体现其浪漫与珍贵。
【出处】
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bǐ yì shuāng fēi
比 翼 双 飞
【释义】
比翼:翅膀紧靠翅膀;双飞:成双地并飞。借比翼鸟的双宿双飞;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心心相印。
【出处】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各一目。”
xīn xīn xiāng yìn
心 心 相 印
【释义】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心:心思;思想感情;印:合;契合。
【出处】
唐・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
【歇后语】
1. 肚里装公章 —— 心心相印
2. 我心似你心 —— 心心相印
【谜语】金石缘 (谜底:心心相印)
中秋节
cháng é bēn yuè
嫦 娥 奔 月
【释义】
嫦娥服仙药飞升月宫。承载中秋神话内核,喻超越现实的理想追寻。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wú gāng fá guì
吴 刚 伐 桂
【释义】
月宫吴刚永无止境砍伐桂树。隐喻坚韧毅力或徒劳之境。
【出处】
唐代《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吴刚伐桂,树创随合。”
guāng fēng jì yuè
光 风 霁 月
【释义】
雨过天晴后清风明月。喻胸襟磊落、人品高洁,暗合中秋澄澈之气。
【出处】
宋・黄庭坚《濂溪诗序》:“光风霁月,足以荡尘垢而释冰炭。”
bīng qīng yù jié
冰 清 玉 洁
【释义】
像冰一样清澈,像玉一样纯洁;借中秋明月比喻人品高洁或爱情纯净。
【出处】
汉・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上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荷累其名。”
yuè míng xīng xī
月 明 星 稀
【释义】
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中秋之夜月色皎洁,此成语能描绘出当时的夜空景象。
【出处】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fēng qīng yuè jiāo
风 清 月 皎
【释义】
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出处】
唐・无名氏《薛昭传》:“及夜风清月皎,见阶间有三美女,笑话而至。”
fēng qīng yuè míng
风 清 月 明
【释义】
秋风清爽,月光明亮,描绘中秋夜景。同“风清月朗”。
【出处】
明・刘基《横碧楼记》:“又闻柯亭有美竹,可为笛,风清月明,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奇事也。”
huā hǎo yuè yuán
花 好 月 圆
【释义】
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的生活,多用于祝贺人新婚或团圆。元宵节赏花灯、吃汤圆,寓意团圆美好,此成语很契合。
【出处】
宋·晁端礼《行香子·别恨》词:“莫思身外,且逗尊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歇后语】
八月十五桂花香 —— 花好月圆
【谜语】
1. 十五看玫瑰 (谜底:花好月圆)
2. 中秋菊花盛开 (谜底:花好月圆)
重阳节
gāo shān yǎng zhǐ
高 山 仰 止
【释义】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适用于在庄重场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先贤表达最深切的敬仰之情。
【出处】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dēng gāo wàng yuǎn
登 高 望 远
【释义】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重阳登高,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出处】
《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歇后语】重阳节上山 —— 登高望远
【谜语】登上泰山望东海 (谜底:登高望远)
míng rì huáng huā
明 日 黄 花
【释义】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后凋谢的菊花,后比喻过时失去价值的事物。
【出处】
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bì lǐ chí lí
必 里 迟 离
【释义】
契丹语音译词,专指九月九日(重阳节)。记载辽代皇室射猎、饮菊花酒等重阳习俗。
【出处】
元・脱脱《辽史・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
chūn lán qiū jú
春 兰 秋 菊
【释义】
春天的兰花与秋天的菊花。比喻事物各具特色,各有其美。重阳赏菊时,常借菊花凌霜之姿喻指高洁品格。
【出处】
战国・屈原《楚辞・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bái yī sòng jiǔ
白 衣 送 酒
【释义】
白衣:古代僮仆的代称。指重阳节陶渊明得友人遣僮仆送酒之事。后喻困境中得助或心想事成。
【出处】
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
mèng jiā luò mào
孟 嘉 落 帽
【释义】
东晋名士孟嘉重阳登山,帽被风吹落仍从容应对。形容洒脱风雅的气度。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孟嘉传》:“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命孙盛作文嘲嘉,嘉即答之,其文甚美。”
guò shí huáng huā
过 时 黄 花
【释义】
同“明日黄花”。强调重阳节后凋零的菊花,引申为过时无意义的事物。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即使开过,正是‘过时黄花’,又有何香?”
冬至
shǔ jiǔ hán tiān
数 九 寒 天
【释义】
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出处】
南朝・梁代《荆楚岁时记》:“冬至日,数九,寒风凛冽。”
dīng hán bī rén
滴 水 成 冰
【释义】
水滴下立即结冰。极言冬至后严寒。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任你滴水成冰的天气,少不得向水孔中洗浣。”
fěi dōng shòu nián
肥 冬 瘦 年
【释义】
冬至饮食丰盛如年节,反衬春节简朴。突显冬至宴饮之隆重。
【出处】
宋・金盈之《醉翁谈录》:“肥冬瘦年,苏州至重冬至节。”
àn xiāng shū yǐng
暗 香 疏 影
【释义】
梅花幽香与清瘦枝影。冬至后梅花初绽的意象。
【出处】
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除夕
zhāng dēng jié cǎi
张 灯 结 彩
【释义】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除夕时,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将家里装饰得喜气洋洋,此成语能很好地描绘出这一热闹场景。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xǐ qì yáng yáng
喜气洋洋
【释义】
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此成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欢乐的状态。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来源:成语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