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暴涨11万背后:ETF资金推动还是泡沫堆积?

当全球金融市场越发将目光聚焦于数字资产时,比特币价格为何会波动、未来将朝哪个方向发展,就成了投资者与机构无法回避的事。
跟传统资产不一样,比特币没有啥现金流,也不存在啥股息发放,更没有实物方面的用途,它的价值几乎就全靠市场参与人员的共同认知还有资金流动。
花旗集团最近发布的分析报告,就是围绕这个核心逻辑展开的,想用多维度模型解释比特币的估值机制,还对未来走势进行推测。

回望2022年,那会儿加密货币市场正处于剧烈分化的状态。
FTX交易平台突然崩塌,让很多投资者怀疑加密资产对宏观经济的真实影响。
那时候大多数主流金融机构都觉得加密资产规模不大,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短短两年后,局势已然发生根本变化。
眼下比特币的总市值已然超过2.3万亿美元,单个资产的规模能够和全球前十大上市公司相提并论。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加密相关资产被纳入标普500、纳斯达克和罗素等主流指数,甚至在彭博美国可转换流动债券指数中,加密相关权重已高达7.6%。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是那些对加密货币抱着观望态度的机构投资者,也得重新思量它在资产配置里的位置。
花旗的分析师说,比特币的价格下限是由挖矿成本决定的,但真正推动价格的是市场里新进来的资金。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推出成为今年比特币行情的最大推手。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比特币ETF的资金净流入已超过190亿美元,仅6月单月就有55亿美元涌入。
统计回归显示,每周10亿美元的新增资金,平均可带来3.6%的价格涨幅。
ETF的持续吸金效应,直接推高了比特币现货价格,使其一度突破11.6万美元,远高于花旗基于采用率模型所推算的7.5万美元“合理价值”。
但这种上涨是否可持续。
花旗的分析模型中,生产成本和库存-流量Stock-toFlow)等传统估值方法被认为预测力有限。
比特币网络价值和活跃地址数的线性关系,虽然在长期趋势上有一定参考作用,但在极端行情下经常没用。
比如2020年美联储大量放水,还有2022年FTX事件,都让模型预测和实际价格有很大偏差。
相对来说,资金运转成了解释短期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
得留意机构跟企业的持仓举动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影响是越来越显著咯。
根据链上数据,国库公司和上市企业通过ETF和直接持币,已控制了比特币总供应量的近11%。
不过个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大多在交易所和衍生品市场体现,很难靠链上活跃地址准确体现。
现在比特币的流转速度降到了历史最低,市场流动性特别脆弱。
在此状况下,要是ETF资金流向出现反转,那价格下跌的幅度极有可能远远超出3.6%这个理论数值,
大局环境同样不可忽略,比特币与美股呈正相关、和美元呈负相关,这使其在全球风险偏好变化时颇为敏感,2024年以来,美元指数下跌、美股持续创下历史新高,为比特币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不过只要美联储政策发生改变、全球流动性收紧,资金流入的节奏极有可能迅速反转。
监管方面有变化,这给比特币的机构化带来了新动力,花旗认为,随着监管政策慢慢明确,更多传统金融机构会被动或主动增加对加密资产的配置,这不仅让比特币和实体经济的关联度提高了,还加大了它价格波动的系统性风险。
总的来说,比特币的价格从根本上就是一场“大家都认可的游戏”,只要有更多钱愿意进到市场里,价格就有上涨的可能;反过来就会面临下跌的压力。
当前的高位,既是ETF资金推动的结果,也是机构和散户情绪共振的产物。
未来的趋势,既和宏观经济还有政策情况有关,也和市场参与者的想法与行为有关。
就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虽说直接参与有局限,不过比特币的全球化趋向以及金融创新的逻辑,挺值得一直留意并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