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特币价格在2025年一路飙升,沉寂许久的微信群中又冒出不少“抄底”之声;当朋友聚会时有人神秘推荐“某新兴代币即将暴涨”,你是否曾心头一热?但随即又陷入疑惑:在中国大陆,个人购买数字货币到底违不违法?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神经,也折射着监管与创新的复杂博弈。

一、 高压红线:中国对数字货币交易活动的明令禁止。

要理解“购买”行为的性质,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整体监管框架中考量。近年来,监管机构已构建起愈发严密的限制网络:

2013年与2017年:风险警示与交易所清退:人民银行等五部委于2013年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首次明确比特币的“虚拟商品”属性,强调其非货币法律地位,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开展相关业务。2017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发布,定性ICO(首次代币发行)为非法公开融资,责令立即停止并清退,境内所有虚拟货币交易所被要求关停。

2021年政策收紧:全面封堵交易通道:2021年9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业内称“924通知”),成为迄今为止最严厉、最全面的监管文件。其核心内容包括:

定性非法金融活动: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包括境外交易所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

服务提供方被禁: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自行承担。

关联业务遭清理:严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账户开立、资金划转、清算结算、交易撮合、信息中介、营销宣传等服务。

挖矿被列入淘汰类产业:几乎同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严禁新增项目,加快存量项目有序退出。

2022年至今:执法深化与案例警示: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底发布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护。各地执法部门持续打击涉虚拟货币的非法集资、传销、洗钱等犯罪活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加强对涉虚拟货币炒作信息的清理。

二、 购买行为本身:法律“灰色地带”下的风险聚焦。

在如此严厉的监管环境下,普通内地居民通过境外交易所或场外(OTC)方式购买并持有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其法律性质如何界定?

官方文件未直接定性个人购买为“违法”:仔细研读“924通知”等核心文件,其打击重点明确指向为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境外交易所面向境内用户的服务)以及相关的业务活动(如经营交易所、做市商、OTC商户、宣传引流等)。对于境内居民个人购买并持有行为本身,文件并未直接使用“违法”字眼进行定性。

“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在此受限:

财产属性存疑:虽然2013年通知承认比特币为“虚拟商品”,但司法实践中对其作为合法财产的认定存在争议。多地法院在涉及虚拟货币的财产纠纷、债务清偿、离婚分割等案件中,对其法律地位认定不一,部分判决认为其“缺乏合法经济评价标准”而不予支持。

风险自负,法律不予兜底:“924通知”明确“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自行承担”。这意味着,一旦因购买、交易、借贷、委托理财等行为产生纠纷(如交易平台跑路、被黑客攻击、场外交易被骗),诉诸法律寻求保护将异常困难。

关联行为易触法网:购买行为难以完全孤立存在。使用人民币通过境内银行账户向境外平台或OTC商家转账,可能被银行风控系统监测为可疑交易,导致账户冻结。频繁或大额的OTC交易,若被认定为实质从事非法经营支付结算或外汇业务,则可能触碰刑法红线(如非法经营罪)。

司法实践:合同无效,损失自负成主流: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案例显示,在涉及个人间买卖、委托投资虚拟货币的纠纷中,法院普遍援引“924通知”等规定,认定相关合同因“违反公序良俗”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对投资者追回本金或收益的诉求通常不予支持。

三、 现实风险:远超“违法”标签的荆棘之路。

即使购买行为本身未被直接定义为“违法”,其面临的多重风险依然足以令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

财产损失风险高企:

平台风险:境外交易所运营不受中国法律监管,存在跑路、黑客攻击(如2022年FTX暴雷)、冻结提现通道等风险。

欺诈与诈骗:场外交易(OTC)是主要购买渠道,极易遭遇虚假付款、收款不放币、伪造身份等骗局。虚假投资平台、传销盘(如各种“空气币”、“杀猪盘”)更是层出不穷。据区块链安全机构慢雾科技统计,2023年全球加密货币领域因诈骗和黑客攻击造成的损失超137亿美元。

币价剧烈波动:数字货币市场以高波动性著称,短期内价格腰斩甚至归零屡见不鲜。

金融监管与执法风险:

账户冻结: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据反洗钱规定监控异常交易。资金流涉及疑似非法平台或黑灰产,个人银行账户、支付宝、微信支付被冻结的风险极高。2023年人民银行反洗钱报告显示,虚拟货币相关可疑交易报告数量持续增长。

税务稽查:若未来政策明确或通过交易获利巨大,可能面临税务合规问题(目前国内对虚拟货币交易征税细则尚不明确,但并非法外之地)。

卷入非法活动:若购买资金来源于或流向非法活动(如赌博、毒品、诈骗、传销),即使购买者不知情,也可能被牵连调查,面临财产被查封扣押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法律救济渠道匮乏:如前所述,因购买、交易、投资虚拟货币产生的民事纠纷,法院通常不予保护,维权极其困难。

四、 争议与困境:法律边界与个体选择的碰撞。

围绕“购买是否违法”的争论,核心在于几个关键点:

1. “法无禁止”的边界:支持个人购买不违法的观点强调,现行法律并未明文规定“公民个人持有比特币违法”。反对观点则认为,“924通知”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包括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个人参与其中(尤其是通过被禁止的渠道)即可能被视为支持或参与非法活动,且其行为后果(损失自负、合同无效)已体现了法律的否定性评价。

2. 监管逻辑的立足点:中国监管的核心逻辑是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和社会秩序。虚拟货币的匿名性、跨境性、高波动性、易被用于非法活动等特性,被视为对现行金融体系、货币主权、反洗钱和资本管制的巨大挑战。防范系统性风险是首要考量。

3. 财产权保护的困境: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但当一种“虚拟商品”的交易和流通渠道被全面禁止和污名化后,其作为财产的“合法性”基础及其价值实现途径便受到根本性削弱,财产权的保护在实践中大打折扣。2023年某地法院在一起离婚财产分割案中拒绝认定比特币为夫妻共同财产,理由是“缺乏法律依据且可能助长虚拟货币交易风险”。

4. 国际监管的差异:需注意的是,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极严格之列。美国、新加坡、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的是“合规监管”路径,即通过发放牌照、要求交易所遵守KYC/AML(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规定、纳入征税体系等方式进行规范,而非全面禁止交易。根据Chainalysis发布的2023年全球加密货币采用指数,多个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尼日利亚、越南)的采用率排名靠前。

五、 结论:谨慎前行,风险自知。

对于“内地居民购买数字货币是否违法”这一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

直接购买并持有行为本身,未被现行法律法规明确定性为“违法行为”。

然而,该行为处于法律和政策的高压监管之下,被明确界定为“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由此产生的任何财产损失,几乎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救济。

购买行为必然伴随诸多高度关联的高风险环节(使用受监管的支付渠道、接触非法或不受监管的服务商),极易触发银行风控、账户冻结,甚至可能无意中卷入洗钱等非法活动而面临法律风险。

监管环境极其严厉且持续高压,政策风险极高。任何试图规避监管进行交易的行为,其法律不确定性巨大。

因此,对于内地居民而言,购买数字货币是一条布满荆棘、风险远大于潜在收益的道路。它不仅意味着极高的财产损失可能性,还伴随着法律保护缺失、账户安全威胁以及潜在的合规风险。在当前的监管框架下,远离虚拟货币交易,选择受法律保护的、合规的投资渠道,无疑是更为审慎和理性的选择。

法律的边界或许模糊,但风险的警钟长鸣。当数字资产的诱惑裹挟着暴富的幻想袭来,只有认清监管现实与潜在陷阱,才能守护好自己的财富安全。这场关于数字货币法律属性的讨论,终将在中国金融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寻得更清晰的答案——而在此之前,谨慎观望或许是对普通投资者最真切的忠告。

#虚拟币##数字货币##法律##今日法律分享##分享我的头条荣誉##爆料##头条热膀##数字经济商业评论#​​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