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博主发帖称,一个名为“MaskPark树洞论坛”的境外加密群组大规模散布涉及我国公民的隐私内容。

7月25日,D女士在腾讯新闻“热问”的“境外论坛出现偷拍中国女性私密照片视频”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今年5月,她发现自己的私密照片被前男友在Telegram的“MaskPark树洞论坛”传播,随后她立刻尝试维权,由于该论坛没有信息实名制的要求,甚至注册号码都有可能用的是虚拟号码,聊天记录可以单方面清除,导致用户具有一定隐蔽性,D女士至今尚未维权成功。

但她认为,自己的坚持让事情获得了关注,支持追责的声音也增大了,“我看到有更多人站出来,希望社会可以提供一些援助,也希望舆论能够保护受害者的隐私,对受害者更友好一些,这样大家才会有勇气发声。”D女士说。

D女士在腾讯新闻“热问”中发声。图/腾讯新闻App截图

【1】被陌生男性骚扰,发现隐私泄露

“今年5月,一个陌生男性通过社交平台发消息骚扰我,聊天很不愉快,之后他将我的隐私照被泄露这件事告诉了我。”D女士抱着怀疑的态度跟对方套话,得知泄露信息的频道是Telegram上的“MaskPark”。看到自己的照片后,她锁定了传播的源头是自己的前男友赵某。

D女士说,发现自己的隐私照片被泄露时,她觉得非常震惊。令她更惊讶的是,她看到论坛频道中传播着大量女性被偷拍的图片和视频。

“被拍摄的对象可能是这些论坛用户的伴侣、女性亲友,也可能是公共场所中的陌生女性。” D女士介绍,照片、视频涉及的被偷拍者年龄和偷拍场所分布十分广泛,成员更是在群里肆意开黄腔、造黄谣、意淫。不仅如此,运营者还根据照片、视频的内容进行了分组。“群组有很多个,内容都不堪入目。”

在浏览该论坛时,D女士发现,论坛用户们有一套“自己人”才能读懂的暗语。如“双向”表示双方互相交换自己手中掌握的私密照片或视频;“试探”是一些成员在传播受害者的照片和视频时,将受害者的联系方式或社交账号透露,让另一些成员去联系女生,尝试“拿下”女生。“5月份那个通过社交平台骚扰我的陌生男性就是在‘试探’我。”其称。

有博主对MaskPark论坛中使用的高频词汇进行分析。图/社交平台截图

D女士介绍,在MaskPark受到关注后,有博主对该论坛做了数据捕捉分析,提取了高频词汇。“这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们在谈论什么,但群组成员私聊的内容可能还没有被捕捉到。”频道涉及的内容分类众多,有的不收费,有的收费。付费则常常运用虚拟货币完成交易从而躲避监管。这些群组里面还涉及AI换脸、售卖针孔摄像头、改装摄像头等灰色产业。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D女士发现Telegram中还有另一个频道与MaskPark的性质十分接近。“类似的境外平台和链接肯定不止这些。我在发声、曝光的过程中,也收到了一些网友发来的其他网址和平台,他们(有些)也是被暴露了隐私的当事人。”

Telegram中另一同性质频道群聊内容涉及AI换脸。图/受访者供图

【2】信息泄露者从公司离职,MaskPark论坛被删除

尽管D女士非常明确赵某就是信息的泄露者,但维权之路却走得非常艰难。

发现隐私被暴露后,D女士曾找前任赵某对峙。“他说只把照片和视频发给了三个人,我觉得不可信。”D女士生活在国内,前任赵某是加拿大籍华人,在美国加州工作,因此她首先想到了向境外的警察报警。

“当地警察告诉我赵某可能涉嫌违反当地的‘报复性色情罪’。”在境外警察的帮助下,D女士到专门的网络性犯罪投诉网站填报信息,尝试申请当地公益律师服务,但目前都未得到回复。

之后,她向赵某工作的公司发送了邮件,同时在社交平台发文曝光赵某。“我觉得他的行为是犯罪,必须受到处罚。”D女士联系了赵某的同事,并在与该同事沟通后得知,赵某曾将自己的私密视频和联系方式发给同事们,自己也不是唯一一个被赵某伤害过的女性。“他还传播过另一位前女友的私密照片和视频。”

D女士说,这位同事已经无法找到赵某传播自己隐私的证据,于是他尝试联系另一位隐私被泄露的前女友,希望可以联手追责,但也遭到拒绝。

虽然维权追责很艰难,但是D女士认为坚持曝光是有用的。“他的公司没有回复我邮件,但我通过那位同事了解到,他已经离职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还是受到了惩罚。”

维权初期,D女士将社交平台上的讲述聚焦于自己的遭遇。“我当时并没有想到曝光论坛的好方法。”从7月份开始,她发布内容时会用很大篇幅讲述MaskPark。“发声不只是针对我个人的维权,MaskPark上的有些用户比赵某更加过分,一定有人比我更加痛苦。”

为了收集证据,D女士曾在MaskPark论坛“潜水”。她惊讶地发现这个境外频道的用户中有不少中国境内的男性。“很多人的昵称是中文,使用的语言也是中文,有几次我看到他们在聊天中透露自己偷拍的城市,也是中国的城市。”

同时,D女士还发现该频道的用户有较强的隐蔽性,也很狡猾。“Telegram注册账号太简单了,没有任何实名信息的要求,甚至注册号码都有可能用的是虚拟号码。这个平台本身又设置了不允许截图,用户甚至可以单方面清空记录。”这也使众多被恶意传播隐私的人即使进入这个论坛,也难以获取有效的证据去维权。

据D女士了解,目前MaskPark论坛已被删除,各类群组的聊天在事件得到关注和发酵后明显减少,网站的备用链接也已经清空。“虽然他们还没受到法律制裁,但暂停了之前的行为,至少意味着他们感到害怕了,也算是一件好事。”D女士说。

MaskPark论坛内有大量群组。图/受访者供图

【3】维权“好难”,在支持中获得底气

在腾讯新闻热问的帖子下,D女士说:“受害者面临心理上的压力,很多女性害怕事情爆出去以后,对自己个人生活造成不好影响,于是只能选择沉默。”

曝光和维权的这段时间里,有许多D女士觉得“好难”的时刻。

发文的账号多次被平台冻结;评论区不少质疑和“受害者有罪论”式的羞辱。D女士也经历过短暂的自我怀疑,“他们说得很难听,但我是个比较放得下的人。就算我不完美、有瑕疵,赵某也更该受到指责,更该得到惩罚。”

写出自己的经历后,D女士曾担心会让读者感到恐慌、悲观或产生偏激的情绪。“但是这些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希望我的经历可以提醒更多人,不要轻易放松警惕,要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D女士说,“也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让施害者被震慑,得到惩罚。”

在社交平台收获关注后,支持的声音不断增大,“我会觉得自己更有底气,也希望其他和我一样受到伤害的人能更有勇气”。

曾有相同遭遇的女生私信D女士讲述自己的经历,寻求建议和帮助,想站出来维权,但又被可能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困住。“我能够理解她们的顾虑,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似乎更严苛。”

“所以我希望社会各界帮忙发声,让我们这些隐私被侵犯的人知道有人帮助我们,也希望舆论能够保护我们,对我们更友好一些,大家才会有勇气说话。”D女士说。

目前,D女士已经在美国加州警署提供的IC3网站(美国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上再次填报了报案信息,国内网警也联系到了她。“他们告诉我虽然可能没办法立刻解决,但是可以在国内立案留档。我还在考虑中,应该不久后会在国内立案。”D女士说。

来源:九派新闻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