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最难的不是发现泡沫,而是眼睁睁看着自己错过暴富机会却不敢伸手。

最近美国科技股、黄金、比特币集体飙涨,连街边卖煎饼的大爷都开始研究K线图,但历史书早就写满了同一个剧本——所有崩盘前都有一批人坚信“这次不一样”。

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最魔幻的,不是一株花能换栋楼,而是连铲子、牲口都能当交易货币。

现代研究者翻出当年的公证记录,发现有人用12头绵羊换三株郁金香球茎,更离谱的是用价值3000荷兰盾的船运货物交换几颗花种。

这些交易发生在不同阶层间,水手拿半年工资换张期货合约的现象比比皆是,完美印证行为经济学里的“彩票效应”——穷人更倾向高风险投机。

监管失灵的案例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重现时换了马甲。

当时美国证监会纵容上市公司用“非GAAP指标”编故事,最典型的是Webvan生鲜电商,明明每单配送亏18美元,却在财报里强调“月活跃用户增长300%”。

这种数据美容比1929年的杠杆炒股更隐蔽,让纳斯达克指数在18个月内蒸发78%,连累养老金账户集体缩水。

金融创新的杀伤力在2021年Archegos爆仓事件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尔·黄用总收益互换(TRS)绕开持股披露规则,用150亿美元本金撬动1600亿美元头寸,这比2008年CDO更危险的地方在于连券商风控都看不懂他的持仓结构。

中行原油宝穿仓事件也是同样逻辑,把专业机构的复杂产品卖给小白投资者,价格跌成负数时才暴露设计缺陷。

现在最该警惕的是“混合型泡沫”。

特斯拉股价与比特币走势高度联动,NFT艺术品和MEME股票共享同一批投机者,这种跨资产类别的狂热会放大系统性风险。

就像2015年A股股灾时,场外配资、分级基金、股指期货形成死亡螺旋,现在类似的链条可能藏在跨境加密货币ETF与科技股期权市场里。

普通人破局的关键不在预测顶点,而在识别市场里“卖铲子的人”。

当财经主播开始卖量化交易课,券商猛推雪球结构理财,甚至超市大妈都在炫耀账户收益时,要想起1929年大崩溃前美国本土竟诞生了200家信托基金公司——这些中介机构才是泡沫末期最疯狂的获利者。

保持10%以上年化收益的资产立刻变现,用利润参与疯狂游戏,至少保证本金安全,这才是穿越周期的务实策略。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