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大火的背后:中美数字时代的货币战争
自6月份美国的《天才法案》通过之后,稳定币的热度居高不下,于是后台一些朋友想让我聊聊这个话题。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单看稳定币,是搞不清楚美国人的逻辑的,必须结合另一个法案来看,那就是7月17日,美国在众议院通过的《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

所谓CBDC,指的是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也就是各国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比如数字人民币,数字美元、数字泰铢等等。这个法案规定,美联储不得发行针对公众的数字美元,甚至连研发都不行,只能保留实体美元。
该法案还规定,其他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被禁止在美国境内发行和流通。
一方面扶持稳定币,另一方面扼杀央行数字货币,美国到底想要干什么?
这背后,是一场中美在数字时代的货币战争,而主战场就是跨境支付领域,双方都在争夺新体系的主导权,所以稳定币大火的背后,是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
该死的SWIFT
这10年来,包括稳定币在内的数字货币之所以爆火,其背后是一场剧烈的金融变革,那就是从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向去中心化跨境支付体系过渡,核心方法是货币数字化,核心工具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平台。
中国的货币数字化手段,就是央行数字货币,而美国的货币数字化手段,就是扶持美元稳定币,而且双方都在打造自己的支付平台,从而形成了两个体系的全面对抗。
但不管是稳定币还是央行数字货币,和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一样,都属于数字货币的范畴。
那为何这10年数字货币大火呢?很简单,想撕了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因为这套老系统不仅费钱费时,还要看某大国的眼色。
在过去,我们的跨境支付体系被叫做“代理行+SWIFT”模式,什么意思呢?过去不同国家的两个人要跨境汇款,你俩不能直接走账,必须通过一大堆,甚至几个层级的银行来操作。
而所有代理银行必须通过SWIFT来沟通,因此SWIFT的全称叫做“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也就是说,SWIFT不管钱,只处理报文。
所以“代理行+SWIFT”,就是传统时代的跨境支付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美元支付份额最高时能超过70%,到现在还有50%。
但这套体系问题有3大问题,到了今天已经把人逼疯了:
首先,它的交易成本太高了。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发布的报告,全球汇款200美元的平均成本,占汇款总金额的6.4%,这个成本简直逆天,干什么能挣出6个点来?
第二,它的交易时间太长。根据SWIFT的官方数据,传统电汇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之所以花费高耗时长,是因为在“代理行+SWIFT”模式下,汇款信息需要在不同层级的银行之间传递,比如双方的开户行到中间行,从中间行再到代理行,传递层级越多,干活的人就越多,工作量就越大。
说到底,这套系统的效率非常低下。这并不奇怪,因为SWIFT是1973年开始搭建的,当时连个靠谱的个人电脑都没有,所以技术早就落后了。
效率低就算了,但如果哪个国家惹美国不高兴了,那这套系统你都用不了。比如伊朗和俄罗斯这俩难兄难弟,它俩境内的主要银行,分别在2012年和2022年,被美国踢出了SWIFT,从此就不能和大多数国家交易了,那憋得是相当难受,所以很多人管SWIFT叫金融核弹。
所以跨境支付的武器化,就是这套体系的第三大问题。
但技术总在进步,随着比特币诞生后,区块链技术的蓬勃发展,“代理行+SWIFT”模式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就是一个分布式账本的记账工具,它是去中心化的,所以支付信息可以在转账双方之间“点对点”传递,也就不需代理行这些中介了,因此带来了2大好处:
第1,速度快。包括比特币、稳定币在内的数字货币,其交易时长在1秒-3小时之间,相比于SWIFT已经属于秒到账了。
第2,成本低。根据各大机构的测算,用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的成本,通常只有传统电汇的20%-60%,比如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企业级跨境支付可以减少42%的成本,而小额支付只有过去的10%。
行了,光这两大优点就够了。
于是比特币、以太坊诞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加密货币进行跨国支付,正因为这些加密货币有这个实际用途,才有了巨大的炒作和升值空间。
但是,用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进行跨境支付有2个非常大的风险:
第一,加密货币的价格并不稳定,甚至大起大落,比如比特币,在2020年3月12日当天,比特币价格从7900美元,直接干到3800美元,单日跌幅超过50%,我估计当时交易的双方都得疯,一个乐疯了,一个真疯了。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加密货币没有国家信用做背书。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不能被称为货币,叫做“数字藏品”更合适。
风险二,因为脱离政府监管,因此存在洗钱、资本外逃等犯罪活动的可能性。
这两个风险说到底,都是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副作用。
但区块链掀起的支付革命已势不可挡,因此这两大风险必须解决,但因为各国的利益点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引导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几个小伙伴提出的方案是——“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
中国出招
所谓货币桥,就是一个跨境支付平台,但在这个平台上交易的不是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而是各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比如数字人民币。在货币桥上,交易者可以用各国的央行数字货币,来进行不同货币的兑换和交收。
举个例子,比如我想从泰国进口100万人民币的榴莲,我该怎么给泰国的供应商付款呢?分4步:
第一,上桥。意思是我先到一家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把这100万人民币转成100万数字人民币,工行再把这100万数字人民币,传到货币桥的对公账户上;
第二,跨境支付,工行会把这100万数字人民币通过货币桥,发到泰国的一家商业银行,比如曼谷银行的货币桥账户里;
第三步,兑换。曼谷银行收到数字人民币后,按照当天的汇率,兑换成数字泰铢,大概是450万;
第四步,下桥,曼谷银行把这450万数字泰铢转给泰国的供应商,至于供应商是保留数字泰铢,还是换成实体泰铢,那我就不管了。
根据这个实例,大家就能发现,通过货币桥,交易的中间方一下子就减少了,从几个层级的银行,减少到只有工行和曼谷银行两家。
通过尽可能减少参与者,交易的时间和成本被大大减少了。根据货币桥真实的支付案例,能砍掉50%的成本,而且理论上也可以实现秒到账。
另外,这个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所以这场交易只在中泰两国间进行,不用通过其他国家,从今往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某大国制裁了。
货币桥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和时长,还能解决掉刚才我提到的两大风险。
首先,货币桥用的是各国的央行数字货币,有了国家背书,汇率就能保持稳定,也就解决了传统加密货币暴涨暴跌的问题。
另外,各国在货币桥上的交易,都处于各国央行的监控之下,也就减少了洗钱等犯罪活动的风险。
说到底,货币桥这个平台,是在保持区块链技术的优势下,引入各国的官方机构,来解决相应的风险。
这个项目是2021年启动的,目前有5个正式成员国和地区,分别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阿联酋、沙特和泰国,还有30个观察国,现在是中国在主导货币桥的推进。所以我们推出的跨境支付体系,就是各国央行数字货币+货币桥。
我曾做过货币桥的视频,当时也比较乐观。但经过1年多观察后发现,其全面推广还要需要很长的时间,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种去中心化的多边治理机制存在一个顽疾,那就是参与方越多,协调成本就越高。比如各国对数字法币都有不同的法律,要完成一笔交易,必须同时满足两国的监管要求。另外在技术路线、收益分成等细节,各方都会有扯皮。
这就是老话说的,鸡多了不下蛋,人多了不干活。
第二个难以铺开的原因,是美国的阻挠。自2021年货币桥开始筹备,美国就把它视为眼中钉,因为货币桥的作用就是另起炉灶,最终绕开美元和SWIFT。
这就动了美国的命根子,因此是各种抵制,比如暗示一些国家禁止使用非SWIFT体系,来进行国际支付,甚至直接下场拆台。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的,在去年10月,俄罗斯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普京拿着一张奇怪的钞票,在众人面前晃来晃去,最后普京把这张钞票,给了俄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
这张货币就是1亿面值的 “金砖国家钞票” 。在这次峰会上,普京就提议,用各金砖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来打造取代 SWIFT的清算体系。
普京这一得瑟不要紧,2个星期后,国际清算银行就宣布,退出自己创办的货币桥项目。
国际清算银行的总经理奥古斯汀·卡斯滕斯 (Agustin Carstens)是这么解释的:我们退出货币桥可不是因为该项目失败了,而是因为合作伙伴可以自行推进了。
但他转过头来就说,货币桥还不够成熟,要投入运营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你这不自相矛盾吗?远不成熟你就退了?所以有舆论认为,正是普京想利用货币桥打造金砖国家的支付体系,才引发了美国的警觉,最终逼迫国际清算银行退出货币桥。
美国不仅抵制货币桥,也抵制自家的央行数字货币,也就是数字美元。
从2023年开始,共和党就在国会不断提议,要求彻底封杀数字美元。特朗普上台后,随着7月《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在众议院的通过,扼杀数字美元就差最后一哆嗦了。
共和党为何这么反对数字美元呢?
主要原因是私密性。
美国的保守派认为,一旦数字美元大规模铺开,那政府就可以利用数字美元的技术,监控公民和企业的交易行为,因为数字美元的来源和去处都是可追踪的,那以后某些群体再想用美元搞点什么幺蛾子,就难了。
所以数字美元在美国难有生存空间。
那怎么办?毕竟区块链革命已经上路,SWIFT早晚要凉,如果美国不行动,那货币桥的赢面就会越来越大。
于是美国就相中了美元稳定币。
美国的防守反击
美元稳定币也基于区块链技术,因此也具有花费少和秒到账的优势。而且经过改造,也可以像货币桥那样,克服用比特币进行跨境支付的2大风险:
第一,一枚稳定币的发行必须对应1美元的储备,并由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对发行方进行监管。这相当于为稳定币注入了国家信用,因此实现了币值稳定。
第二,将稳定币的发行方纳入美国《银行保密法》的监管范畴,这意味着,美元稳定币的用户和交易行为,都处于美国政府的监管之下,想用稳定币洗钱就不容易了。这还不算完,美元稳定币还被强制接入美国财政部的制裁名单数据库里,也就是说,美国财政部可以制裁任何美元稳定币的使用者。
这就是美国《天才法案》的主要内容。说白了,美国依然想用美元稳定币,来维持在SWIFT时代就取得的霸权。因此在美国的新跨境支付体系中,数字货币是美元稳定币,平台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各种交易平台,比如币安(Binance)、Coinbase等等。
那美元稳定币能帮美国延续货币霸权吗?
目前来看,如果各国对稳定币没有反应,那美国的希望很大,因为稳定币的发展太快了。
稳定币是2014年诞生的,但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截止到今年7月,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经突破2500亿美元了,2024年全球稳定币链上交易额已突破 27万亿美元,首次超越VISA和万事达的全年交易总和,而且以大额跨境支付为主,如今我们很多做外贸的老板都开始尝试用稳定币来结算了。
在这2500亿美元的稳定币中,95%是美元稳定币,美元稳定币之所以能占绝对主导地位,是因为美元是全球最硬的通货,换句话说,美元稳定币就是美元霸权的延伸。
接下来咱们说说另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美元稳定币和美债之间的关系,美国是否想用美元稳定币来解决美债危机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救不了。
根据法案的要求,美元稳定币必须以等值的高流动性资产做资产储备,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用户能随时赎回美元,而这个高流动性资产主要指的是:美元现金、短期美国国债、短期回购协议、活期存款等等。
根据今年的数据,美元稳定币的前两大巨头Tether和Circle,把8-9成的储备资产都买成了美债,所以短期美债肯定是主要的配置方向。表面上看,美元稳定币的发展确实能带动美债的需求,似乎美国政府能用稳定币借到更多的钱,这样美国就能接着奏乐接着舞。
但其实稳定币创造不了太多的美债需求。
发美债的是美国财政部,根据美国财政部借款咨询委员会(TBAC)的报告,到了2028年,美元稳定币的规模估计会达到2万亿美元,但仅能创造1万亿美债的增量。而2024年这一年,美国就增发了1.8万亿美元的美债。
即使按照最乐观的数据,到了2030年,美元稳定币的市值达到了3.7万亿美元,而且全部以美债为资产储备,也才创造了3.7万亿美元的需求,够美国政府借两年的。
所以稳定币的规模即使大涨,对美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所以,美国扶持稳定币的主要目的,还是维持美元霸权。
但是,因为稳定币的去中心化特点,导致它可以绕开传统管制手段,冲击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
比如取代其他国家的法币,像土耳其、阿根廷等通胀高企的国家,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把本币兑换成美元稳定币,以减少损失。
再比如用稳定币绕开资本和外汇管制,向海外转移资产。
再比如美国财政部可以通过锁定IP等手段,对特定美元稳定币账户进行精准冻结,比SWIFT都歹毒。
这些行为一方面巩固了美元霸权,另一方面削弱了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所以前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人都在呼吁,要警惕美元稳定币带来的冲击。
那是不是因为有这些风险,我们就要排斥稳定币呢,不,我们必须搞自己的稳定币,因为货币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落地,鉴于美元稳定币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一个备选方案去争夺新的跨境支付体系,因此香港那边也在扶持稳定币,比如今年5月通过的《稳定币条例》,以探索港元与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而且要快。
不过,在脱离金本位,进入法币时代之后,任何货币战争的本质,都是国家信用之争,而国家信用主要由两点组成:第一是经济实力,第二是军事能力。美元稳定币之所以能野蛮生长,并最终被收编,靠的还是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赋予美元的国家信用。
所以,修炼好经济和军事的内功才是关键,只要内功够强,即使美元稳定币想冲击中国的货币主权,我们也会有相应的反制措施,这个大家不用过于担心。